產業振興規劃政策爭奪展開發改委全國征詢意見
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尚未正式落地,圍繞著各個規劃傾斜政策爭奪已經展開。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4月12日下午,國家發改委在合肥召開了名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形勢座談會”閉門會議,東部省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悉數到場。
就在上周的4月9日,國家發改委已在重慶召集西部地區11個省份發改委召開同一主題的閉門會議。
電子信息產業成為4月12日合肥會議的主議題,這是十大振興產業中的第六個。
“我們期望能降低電子信息行業的增值稅和營業稅。”來自上海市發改委的代表在會上的呼吁,成為各地參會人士的共同利益訴求。
本報記者還了解到,在4月12日的會議上,來自東部地區的各省發改委分管領導向國家發改委做了匯報。
在這次東部地區會議上的匯報,占據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絕對份額比例的東部地區,2009年第一季度電子信息產業大多仍處于下滑狀態。
持續下降的數據促使地方急切盼望振興規劃實施細則的出臺,“我們建議盡快出臺實施細則,這樣我們才能做好銜接問題。”來自江蘇省發改委的代表表示。
不妙的一季度
4月12日的會議透露出來的東部各省的第一季度的數據仍然不容樂觀,盡管2009年一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數據要到4月24日公布。
“我們3月份數據還沒出,但1到2月份,電子信息產業出口下降了51%。”來自深圳代表提供的數據頗具代表性,這個占據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產值1/6的城市正經歷著劇痛。
同樣作為電子信息產業重鎮的廣東、江蘇、上海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以江蘇為例,根據江蘇代表在會議上提供的數據,第一季度江蘇省LCD產業下滑超過50%。
即使在電子信息行業實力比較薄弱的省份海南,1到2月份,電子信息行業收入也下降了近50%。
這種現象或將繼續。由于電子信息行業和其它行業相比,尤其受到國際市場的影響,因此國內電子信息行業能否復蘇取決于國外市場復蘇的步伐。
為此,各省代表在這次閉門上,希望產業振興規劃的實施細則盡快出臺,以便地方銜接。
令人意外的是,減稅成為會議焦點。
振興的減稅空間
4月12日下午2點到6點的會議,由于各省建議特別多,到了下午4點的時候,盡管時間過半,卻只有1/4的省份發完言,為此主持人不得不提醒接下來的省份加快進程。
這其中,各省最為關注的是,在稅收方面加大優惠力度,尤其是營業稅和增值稅,來自廣東、深圳、浙江、江蘇、上海等地方都提出了相似的建議。
江蘇省發改委代表希望在土地、環保、金融等方面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支持,并特別提出“期望在稅收上給予大力支持。”
深圳方面希望盡快出臺稅收優惠相關政策,福建方面向國家發改委表示“如何應用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這個政策企業還是比較不清楚,政策太厚。企業其實覺得比較重要的也就是稅收這塊,稅收要更為優惠。”
上海方面更是在會議上細化了稅收優惠的類型,希望在增值稅和營業稅上給予電子信息行業更大的優惠。
深圳方面顯然具有同感,并對上海方面的建議進行了補充,直言,財稅〔2008〕151號文件讓軟件生產企業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所退還的稅款,由企業用于研究開發軟件產品和擴大再生產,作為企業所得稅應稅收入,征收稅收,“讓企業覺得負擔較重”,希望重新考慮。
“25%的企業所得稅在現在的環境下對科技類企業比較高,壓力比較大,對軟件類企業還可以通過申請軟件企業資質拿到兩年內減半,但其他新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就沒有其他的附加優惠了。”東南融通上海研發中心財務總監張鯤對本報記者表示。
張鯤認為“營業稅確實可以做一定下調,它十多年來都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變化,如果能下調2個百分點,對于我們做外包、物流等業務就有非常大的利好。”
在出口退稅上,地方也認為由于取消進口設備免稅政策,“對企業影響很大”,因此希望國家考慮恢復電子信息行業進口設備免稅政策。
上海方面認為,現在很多企業“進口很多先進的緊缺的東西”,不能免稅,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負擔,因此希望能夠采取合適的措施。
按照《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提出的方法,出口退稅是促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但在哪個方面出口退稅目前并無具體措施。
為了鼓勵國產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上海方面還提出對于采購國內產品達到一定比例的企業“要給予稅收優惠”,其舉例說上海方面生產的汽車、地鐵70%是國產貨。
政策性落地利益鏈
振興規劃中的諸多政策,從提出到落地,這是一大問題。由于電子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各地的差異性,部分政策的落地也使得這一問題更加迫切。
本報記者獲悉,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出臺鼓勵發展在岸外包相關政策,使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錯位發展。
但在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上,各省卻出現了分歧,深圳以及廣東代表表示將“做優做強”、“調結構、促轉型”,表示將重點放在大型優勢企業的發展方面,并呼吁國家給予政策支持。
這些強省,需要面對的是3%難題。3%是高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這是一個資格認定的門檻。
“要成為被認定的高科技企業,對研發要求較高,要達到3%才能算高科技企業,但電子信息行業一個企業往往投入就上百億,研發投入3%就是一個很大的絕對數字,所以這個標準是否可以降低。”廣東省發改委的代表表示。
硬幣的另一面是,一旦被認定為高科技企業,可以享受諸多稅收等方面優惠,對于3%是一種誘惑,在危機大環境中,也成為負擔。
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振興規劃的政策落地,出現了區域結構性難題。與強省相對的是,來自福建、浙江、海南等地的代表則建議加大對中小電子信息技術公司的支持,以浙江為例,浙江方面結合本省諸多企業是民企的特點,尤其希望“加大對中小科技企業的支持”。
如福建方面認為,這些中小型企業是“苗頭型公司”,“盡管稅務部門有自己的任務考核,但國家發改委也可以做些工作,降低門檻,要更多關注中小科技企業。”
海南方面提供的例子比較典型。海南兩家企業占據了海南整個電子信息行業整個行業的85%份額,因此這兩家外向型企業一旦受到影響,將對海南電子信息行業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因此發展中小型企業顯然成為其一個重點之一。
“我們將拿錢去扶持這一塊。”海南代表在會上表示。
說到中小企業這個話題,融資較難現象再次被勾起。一些省市向國家發改委提出了諸多建議中都提到,“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加重企業負擔。”
地方的訴求仍將繼續,從會議上傳出的消息顯示,實施細則“將盡快出臺”,但何時出臺尚不得而知。
廣東代表則擔憂目前各省一哄而上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希望國家方面“加大重大項目布局,避免重復。”
一項重要政策如何有效落地,這是一個大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