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推進裝備制造業做強做大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裝備制造業造成了一定影響。2008年機械行業統計口徑內的裝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出口增速同比分別回落了8.6個、15.2個百分點。
為了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2月4日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專門提出,落實自主研發重大裝備國內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購制度,著力發展重大成套設備、高技術裝備和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提高裝備制造業集成創新和國產化水平。
在此基礎上,“堅定信心,做強做大我國裝備制造業”成為參加兩會的裝備制造業代表、委員們共同的心聲。
“國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投入了極大關心,我們有責任,也有信心把工作做好。”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閆麗娟表示,“總理的報告堅定了我們的信心。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更是措施及時,不僅有助于產業應對當前危機,并能為產業長遠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代表、山河智能機械董事長何清華委員均認為,隨著我國擴大內需政策的落實,4萬億投資計劃的啟動以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實施,我國裝備制造業,特別是工程機械行業,“機遇將大于挑戰”。
推進自主創新
據了解,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主要存在著“加工能力強、創新能力弱”,“單機制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等問題。
圍繞這一問題,調整振興規劃和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對裝備制造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希望。
規劃要求,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總理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落實國內依托工程和政府采購制度支持自主研發重大裝備的發展。
“自主創新是做強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根本途徑。”何清華委員認為,“如何在危機中尋得機遇,首要工作是要創新。只有創新才能實現差異化競爭。”
完善基礎配件
關鍵的基礎零部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短板”。
“雖然我國能生產許多大型設備,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關鍵零部件的問題,一些重要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據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總工藝師李斌代表介紹,我國每年至少有近70%的行業利潤要被進口零部件“吃掉”。
為此,振興規劃明確提出,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液壓器件是機械關鍵零部件之一。近年來,通過自主研究、聯合攻關等方式,上海電氣逐漸縮小與國外同類企業的技術差距,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之路。以李斌為主導的液壓器件技術團隊,連續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將國產液壓器件帶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三一重工也看準了裝備業上游零部件的市場潛力,宣布將致力于裝備業關鍵零部件的研發。“三一重工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到7%投入研發,著力建設創新型企業,將研發創新能力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培育。”向文波代表說。
閆麗娟代表透露,在鞏固工程機械主機核心優勢的同時,徐工集團正通過自主創新,努力突破關鍵零配件的核心技術。得益于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徐工集團受到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小。目前,新技術、新產品對徐工的銷售收入貢獻率達70%以上。
加強人才培養
創新需要人才。
為了鍛造企業創新競爭力,山河機械在企業內部構建起了一個“金字塔”結構的創新體系。“我們的一線工人都是這個研發體系中的一份子。”何清華委員說。
閆麗娟代表對此也深有體會。此次參加兩會,她帶來了加大對工程機械領域創新人才培養的建議。“在危機影響下,國外企業紛紛減少投入,國內企業應抓住機遇積極吸引國外優秀人才。”
“同時,也應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養高端創新人才。”今年1月,徐工集團更投資4.34億元,建設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研究院建設完成后,將成為徐工集團技術人才的培訓基地和工程機械產品及零部件系統研究、孵化、輻射及服務基地。
“國家有扶持政策,但不是讓我們簡單地擴大生產規模,而是要我們借助這個機遇,加大研發力度,提升現有產品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李斌代表對我國裝備業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我們能把握好這個機遇,危機過去后,我們定會站在新的高點、新的平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