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養路機械行業商機無限裝載機新品迭出
筑養路機械行業商機無限
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持續高速發展,未來10至15年仍是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期。在大形勢的推動下,我國筑養路機械行業正孕育著無限商機,筑機產品無論在品種、數量、技術水平,還是質量及服務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我國公路建設與養護工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近幾年來,尤其是近兩三年來,我國筑機企業研發新產品的力度明顯加大,尤其是一些機制靈活、適應當前形勢的企業步子邁得更快,但整個行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
一、品種不全,如高等級公路的綜合維修設備、大型土方機械、小巧靈活并適合我國國情的公路養護設備等。
二、性能參差不齊,大部分筑養路機械盧品維持老面孔,技術含量低,僅有少量智能化、電子控制、自動監測、機電液一體化等技術進步較快的產品問世。
三、可靠性不高——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的用戶選購設備首先關心的是質量,其次是服務,而質量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可靠性。近年來,國產設備的可靠性及平均無故障時間確有提高,但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產品相比差距仍非常明顯。
四、產品更新周期長,自主知識產權開發少,企業研發能力底氣不足。
五、配套件生產企業品種重復、質量不高直接影響著主機質量的提高,時至今日,好的配套件幾乎全靠進口。
六、設計理念滯后,體現在外觀、人機工程學、環保意識等方面,雖然開始引起重視,但真正落實并恰當地用在產品上還尚待時日。
裝載機花樣翻新
以裝載機為例,裝載機是公路施工中使用最廣泛的土方機械,2003年產銷量8萬多臺,有130多家制造企業,而市場銷量前10位的企業占總銷量的80%,廈工、柳工均首次突破萬臺大關,像龍工、晉工、山工等一批裝載機制造企業在2003年也表現了很好的市場潛能。總地來看,裝載機行業仍處于產大于銷的局面。有人估計,這個數字僅達到生產能力的一半,是否準確暫且不談,但競爭——包括技術性能的競爭甚至價格戰已在所難免,此時此刻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市場與技術研’發的關系竟如此直接,惟有通過技改擴大生產能力、通過加大研發新產品的力度,才能最終體現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柳工年來對裝載機進行了計算機優化設計、數字技術與仿真技術、機,器人焊接、防滾翻駕駛室、故障自動報警、集中潤滑系統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完成了江陰柳工、上海柳工、揚州柳工的并購重組,投資數千萬美元,添置了近百臺先進的制造及檢驗設備。
徐工在裝載機上采用了整體復合材料機罩,隔音、防噪且美觀;工作裝置的優化設計使掘起力大、動作時間短;各銷套的防塵設計延長了銷軸的潤滑時間,延長了銷套的使用壽命;采用先進的雙泵合流技術節能降耗;全液壓負荷傳感轉向,操作輕便靈活。
廈工在2003年完成12萬臺裝載機的基礎上計劃在2004年達到產銷 15萬臺的宏偉目標,其裝載機的設計采用了先進的液壓系統以保證良好的動力性,采用了高強度、耐磨性好的刃板鏟斗,合理的Z型連桿機構,四輪雙管路鉗盤式制動等均較好地體現了龍頭企業的風范。
裝載機市場也由于外國跨國集團的滲入對我國原屬第二集團的企業帶來沖擊。CAT生產的裝載機斗容達到了1m3、933kW,年產量13萬臺;小松裝載機門類齊全,小到04m3,大到 1 163kW;具有年產50萬臺滑移式裝載機的“山描”也在為進入中國市場做充分準備,其他如日立、現代、凱斯、 VOLVO等國際知名企業均在中國的裝載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這種“沖擊”的背后也是一種促進,促使我們的企業盡快做好戰略調整,轉換機制,改進產品,提高囪際競爭力。柳工先期開發的ZLG高原型特種裝載機因其優越的性能受到用戶的喜愛。山工生產的超高裝載機的卸載高度達3 810mm,卸載距離達 1 600mm,鏟斗傾翻時間縮短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