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重組優化升級時機來臨
在近日中國工業報主辦的中國工業產業運行及趨勢專家會商會上,對于涉及的九大工業行業,專家們無一例外地提到,應抓住有利時機,對國內產業結構及時進行調整,重新構建和擴大國內需求的機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業結構調整可能會造成陣痛,但是只有通過“壯士斷臂、刮骨療毒”,才能推動產業的優勝劣汰和經濟轉型。與會專家建議,政府要在資金和政策上注意對企業重組進行重點扶持,政府要有決心,企業要堅定信心。
產能過剩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
與會專家指出,在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作用下,我國工業各行業的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冶金、有色、建材、煤炭行業,甚至造船行業也表現出產能過剩的明顯態勢。
我國政府早在前幾年就提出了要淘汰鋼鐵行業落后的生產能力,“十一五”期間,將基本淘汰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和5500萬噸落后煉鋼生產能力,使鋼鐵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基本適應。但是截止到目前,淘汰的力度還很不夠,從產品品種看,棒、線材等低端產品仍嚴重過剩。
全國焦炭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我國共有焦炭生產企業1400家,生產能力達3億多噸,行業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焦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在國際市場上的貿易量則占到50%還多。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我國中小獨立焦化企業數量在80%以上,企業平均年產量僅20萬噸。企業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落后,管理水平較低,產業鏈短,成本和能源消耗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建材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也不容樂觀。我國水泥產業有5000多家企業,其中有1000家是大中型企業,有4000家是小企業。今年我國的水泥產量可能達到14.4億噸,就目前產量,我國13億人口平均一人一噸水泥。除水泥以外,玻璃、陶瓷和磚瓦等主要建材產品,產量都超過世界的一半以上。由于重復建設,惡性競爭,這個行業的經濟效益本來就不好,目前整個經濟形勢下行,對建材需求減少,很多企業已在虧本經營。
我國是有色金屬生產大國,有十種產品的產量連續六年世界第一。銅、鋁、鉛、鋅的產量和消費量已達到世界的30%。目前,在市場需求的作用下,有色金屬行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態勢。
隨著國際航運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穩定的利潤回報,原本只有國有企業壟斷的造船業近年來也有很多民營造船企業涉足。造船企業產能快速增加也導致該行業的產能過剩。
危機中蘊涵機會
通過對前三季度相關數據分析,有專家認為,此次世界金融危機無論是影響范圍之大,覆蓋面之廣,還是持續時間之長都應引起企業高度重視。專家同時認為,這次危機正是我們痛下決心,調整經濟結構的良機,給了我們糾正經濟高速發展時積累的諸多問題的機會。比如借機把“三高一低”的企業關閉整合,制定行業標準,提高準入門檻,減輕環境和資源壓力;但也要注意,在整合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各行業情況予以甄別,減少陣痛,追求最好效果,使中國經濟擺脫消耗資源換發展的不利地位。
專家建議,應在政策上對企業并購重組給予大力支持。
產業集中度低的狀況決定了鋼鐵企業重組勢在必行。但由于企業股權涉及各方利益,協調難度大,鋼鐵企業在重組過程中面臨不少難題。專家認為,希望國家對企業并購重組給予大力支持。要幫助重組企業理清復雜的管轄關系以及改制、稅收等問題。要考慮到地區和地區之間合理的利益要求,要考慮到人員就業等。對于建材行業和煤炭行業,專家表示,應抓住目前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加快大企業集團的建設,并在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持。
加強經濟預警機制設立產業救濟基金
專家建議國家設立產業情報信息基金,為企業提供預警信息。對關系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國家應該建立行業救助資金。這個資金除救濟本國的重要產業,還可以趁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抓住機會收購國外企業或技術,壯大產業實力。目前國家動用了大量資金拉動經濟,希望這些資金能在關系國家戰略安全的關鍵領域和關鍵技術上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