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建設應成我國投資重點
⊙楊英杰
當前的經濟形勢有目共睹,金融危機已導致美國、歐元區與日本三大經濟體集體陷入衰退,中國外需大幅下降,國內消費需求遲滯,以公共投資為主體的投資需求如果不能有效帶動消費需求,其效果必將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連續下調世界經濟預期增長率,最近,岌岌可危的東歐經濟更使得歐元區雪上加霜。我們應給予關注的是,東歐經濟的危局給人更深的警醒在于,新興經濟體在這場肇始于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中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不可能存在所謂“脫鉤”現象。
由此,我們想到了中國,怎么辦?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走的是一條增量改革、漸進式改革的道路,政改和經改皆是如此。容易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面對這些存在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硬骨頭,我們如何改?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已完全不同于三十年前。當初,憑借著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資源優勢(如土地),中國迅速成為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世界加工基地。在此過程中,中國人均收入迅速提高,人力資本特別是農村人力資本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
同時,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經濟與社會的不平衡、國內開放與國外開放的不平等、人與自然沖突的加劇等等,使得我們已有的發展模式面臨巨大挑戰,那種低效率的以自然資源為主要投入要素、面向海外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無法維系。此時此刻,全球性金融海嘯不期而至。
在以經濟全球化為主要特征的世界大轉折背景下,中國正深刻地經歷著經濟大轉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社會大轉型(由臣民社會向公民社會轉型)。逢此金融海嘯,實屬不幸。如果能由此不幸中看到我們今天的發展中所固有的頑疾和隱藏的惡險,并能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走出一條以中國數千年優秀文化積淀為支撐的中國特色的國家發展模式(不僅僅限于經濟發展模式),當屬不幸中的萬幸。
針對當前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國家出臺了以加大公共投資力度為主要內容的針對性措施,并提出了振興十大產業的措施等。
我們認為,就我國當前發展現狀來說,經濟危機的沖擊既表現為當前的失業率上升、收入下滑,又表現為居民對前景預期的擔憂。應對危機,加大政府投資確為必要,要害的是,數萬億甚至數十萬億的天量投資,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當前的問題,更要為今后長期的發展奠定必需的基礎。我們認為,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物質資本投入十分必要,但就我們的國情來講,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等人力和社會資本更是亟待加大投入。
資本的概念,由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的物質資本(主要是勞動、土地、資本和技術,技術資本仍然依附于物質載體,仍是廣義的物質資本),發展到包括舒爾茨的人力資本在內的概念。但是,人力資本的增強,不僅依賴于個人的天賦,更依賴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結構和家庭背景。其中,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結構和家庭背景既可以不依附于物質實體,也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個人。由此,資本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第三次得到延伸和擴展,社會資本成為資本的重要構成元素。而大量實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對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于一個大國來說,支撐起成為一個大國的重要保障,里外有三層,最外層的是物質儲備,中間層為人力儲備,內核為文化儲備。不僅僅是為應對危機,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僅僅要關注物質儲備的增加,因為錢投下去肯定會有產出,哪怕是凱恩斯的地洞。更為關鍵的是通過教育、醫療、社會保證等渠道提升的人力儲備的增加,以非制度因素出現的作為凝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粘合劑的文化等因素的發揚光大。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增加,不僅僅能增加現實的需求,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居民的預期。社會的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預期的穩定。
我們應抓住這次難得的機遇,借危機促改革深化,充分運用三十年的物質成果(充足的財政收入,龐大的外匯儲備),加大對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資,既能夠擺脫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紛爭,又能夠切切實實地穩定居民預期,提高消費比率,真正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單位:中央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