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的探討
保護性耕作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耕作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作物及牧草的種植。保護性耕作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現已推廣應用到70多個國家,成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效果最好的一項旱作農業技術。據統計,目前全世界保護性耕作應用面積已達到1.69億hm2,占世界總耕地面積的11%。近幾年來,我國逐步開展了保護性耕作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并取得了成效,為大規模實施保護性耕作積累了成功的經驗。
保護性耕作在中國的實踐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進行了免耕、深松、覆蓋等技術的試驗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進入90年代,在農業部的支持下,中國農業大學與澳大利亞有關部門合作,在山西省設立了長期試驗區,開展保護性耕作試驗研究。經過10多年的努力,開發了10多種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小型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具,在一年一熟地區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證明了保護性耕作適合中國國情,具有顯著的保土、保水,增強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抑制農田地表揚塵,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和增加農民收入等優點。有關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了加快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程,2002年,農業部在山西省召開了全國保護性耕作現場會,中央財政設立了專項資金,啟動了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以建設環京津和西北風沙源頭區2條保護性耕作帶為目標,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甘肅、陜西北方8省(市、區)建立了38個保護性耕作示范縣,標志著我國保護性耕作的示范推廣進入了新的階段。2003年,保護性耕作示范縣建設擴大到除黑龍江、吉林之外的北方13個省市。到2004年,國家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總數達到100個。在國家示范縣的帶動下,山西、陜西、河北、甘肅、內蒙古、遼寧、新疆、河南等省(區)也建設了一批省級保護性耕作示范區和試驗點。目前,全國性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網絡正在形成,示范面積達58萬hm2。
當前,我國保護性耕作的推廣應用正處在發展階段, 具有5個特點。①政府重視和推動。農業部將保護性耕作列為“十五”期間重點推廣的新技術。國家除建立示范區外,還將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攻關、技術引進、示范推廣分 別列入相關的計劃和項目中予以支持。許多地方政府將保護性耕作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制定了規劃、實施計劃和政策措施。②實施區域和應用對象正逐步拓展。保護性耕作的應用區域正由一年一熟區向一年兩熟區、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源頭區和東北冷涼風沙區擴展。應用作物由小麥、玉米擴大到雜糧、棉花、向日葵、牧草等,并與其他旱作農業技術融合,逐步形成多種技術模式。③配套機具的研究開發方興未艾。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集中攻關適合本地區類型和作物品種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和配套機具。小麥對行免耕播種機、帶狀粉碎淺旋免耕播種機和玉米秸稈帶狀切碎滅茬機等符合國情的中小型機具研發,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河北、遼寧、甘肅、山西等省的部分企業,開發和改進生產的新產品近20個。④技術培訓形式多樣宣傳工作有聲有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各地農機管理部門結合當地情況,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現場演示、示范宣傳和技術培訓活動,不但提高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程度,而且還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⑤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范推廣引起了國際的關注。在中國召開的世界農業工程大會上專門設立了“小規模農業與保護性耕作”分會,探討中國保護性耕作的發展問題。亞洲開發銀行啟動了以保護性耕作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北方旱作農業項目。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巴西等國家的政府部門或大學、研究所與中國相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或項目開發等工作。國際主要的免耕播種機生產廠家也紛紛進入了中國市場。
目前,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中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類型區的機具還不配套,急需填補空白,如適用于東北寒地旱作區壟作的免耕播種機,適用于旱作無灌溉條件下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等,除草機具研究也較少。已經研制出的部分機具適應性不強,性能不穩定,有待改進完善。二是農藝不配套,如對保護性耕作條件下的灌水技術、施肥技術、雜草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的研究較少,不能有效指導生產。三是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對實施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推廣尚難,適合農村實際的推廣機制有待進—步探索。
10余年的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能較好地解決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推行保護性耕作,可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得,國家利益和農民利益兼顧,對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保護性耕作是保護農田、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我國無灌溉條件的旱地約占耕地面積的60%。保護性耕作的地表覆蓋物在減少農田土壤水蝕、風蝕的同時,秸稈、殘茬腐爛還田后,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據測定,在黃土高原地區40mm以上暴雨的情況下,傳統耕作土壤流失為74t/hm2,而保護性耕作土壤流失量僅為15t/hm2,減少了80%。山西省6年保護性耕作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平均每年增加0.03%,速效氮提高1.2%,速效鉀提高0.8%。保護性耕作通過深松少耕、地表覆蓋,可以增加天然降水人滲,大幅度減少地表徑流和無效蒸發,增強了抗旱節水能力。中國農業大學在黃土高原多年的定點試驗表明,在黃土高原旱作區采用保護性耕作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50%-60%,減少土壤流失80%左右,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保水、保土效果十分顯著。
第二,保護性耕作是防治土地沙漠化和治理沙塵暴的重要途徑。我國是沙塵暴發生嚴重的國家,受風蝕影響的土地占國土面積的20%左右,主要分布在北方。沙塵暴和浮塵天氣的主要塵源,來自于不合理開墾的土地和過度翻耕的裸露農田。保護性耕作通過秸稈殘茬覆蓋,可以降低地表風速;作物根茬可以固土,秸稈可以擋土;土壤水分的增加,增強了表層土壤之間的吸附力,改善土壤的團粒結構,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農田揚塵。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赤峰區和河北省豐寧縣的監測結果表明,保護性耕作可分別減少農田揚塵60%、54.4%和48%。
第三,保護性耕作是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實行保護性耕作,一般只需要秸稈地表處理、深松(每3-4年1次)、免耕施肥播種、除草、收獲等,比傳統耕作工序減少一半以上,效率高,能耗低,生產成本降低30%以上。另一方面,保護性耕作可以實現糧食增產和生產成本降低,使農民收入增加(一般為20%-30%)。據統計,玉米增產4.1%,小麥增產7.3%,小雜糧增產11.2%,大豆增產32%。節本增收的總效益在一年一熟地區達225元/hm2以上,一年兩熟地區達945元/hm2。
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的探討
第一,堅持政府推動方略。國外大部分國家通過政策扶持引導農民采用。我國保護性耕作剛剛起步,各級政府應借鑒國際的成功做法,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在政策和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示范和培訓,對購買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農民給予一定的補貼。同時,對機具生產和機手作業服務實施減免稅收和農機用油優惠等政策。
第二,堅持長期示范宣傳。通過開展宣傳培訓,建好核心示范區,引導農民自覺采用先進技術,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
第三,堅持農機與農藝結合,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體系。在借鑒國外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農機農藝結合,借鑒與技術創新結合,試驗研究保護性耕作栽培模式和配套機具,是保護性耕作在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針對具體地區的自然條件、種植制度、經濟水平,開展適應不同類型區、不同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病蟲草害防治方法、配套機具等方面的試驗創新,逐步解決當前示范推廣中的機具、植保、水肥高效利用、技術模式等瓶頸問題,并加快技術的組裝、集成、配套和示范,支持和保障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廣泛應用。
第四,做好免耕播種機的開發、生產。在大面積推廣之前,應首先解決免耕播種機和除草劑問題。隨著保護性耕作向不同作物、不同區域擴展,對免耕播種機的種類、質量等都會提出新的需求。目前中國除一年一熟地區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較成熟外,適合其他地區的免耕播種機亟待研究開發。必須加快研制、篩選大批性能可靠、適合國情的免耕播種機和其他機具,組織好生產供應,以適應保護性耕作大規模推廣應用的需要。
第五,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針對中國人均土地規模較小的實際情況,要大力發展農機專業戶、鄉村農機隊等多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解決無機戶困難和家家戶戶購機的不經濟問題。特別要借鑒聯合收割機跨區機收的模式,積極推廣大中型保護性耕作機具,如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等跨區作業,開拓作業服務市場,實現節本增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服務組織的形式來引導作業服務組織、農民和社會的投入,以資金、土地、機具、設施等人股,建立起股份制經濟實體,調動機具所有者和使用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的服務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