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土機行業如何應對“寒流”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逐漸深入,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由近兩年來異常火爆的形勢急轉直下,變化之快,令眾多業內人士瞠目結舌。作為工程機械家族的一脈,推土機制造企業也被推入“寒流”之中。
今年3月份,推土機當月銷量達到900多臺的歷史最高峰。然而3個月以后,6月份推土機銷量下降到450臺,降幅為50%,7、8、9月份銷量還在下降,行業廠商限產、減員和降價之聲四起。
供需嚴重失衡今年2、3、4月三個月國內推土機月均產量均在800臺以上,也就是說,國內總的年產能力已接近1萬臺水平。那么,國內推土機市場的胃口又有多大呢?
回顧1993———2001年的九年間國內推土機市場銷量,年平均銷量為3090臺,其中1993年最高為4390臺,2000年為2940臺,到2002年才躍升至4460臺。雖說2003年和今年3月份推土機銷量曾沖高到6700臺和900多臺,但那是國內經濟的非理性發展和金融行業按揭貸款進入工程機械銷售領域推波助瀾的結果。它導致了近兩年來工程機械產品超前消費,使得市場上的工程機械的保有量已超過工程施工的實際需求量。由非理性消費向理性消費回歸,就決定了今后幾年工程機械銷量將遠低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的水平。
今年二、三季度國家宏觀調控已初見成效。有跡象表明,主機銷量明年的情況會略有好轉,月均銷量可望達到300臺以上。也就是說,年銷量3600臺左右是中國推土機市場真正的保底銷量。由此推斷,今后幾年國內推土機年銷量將維持在3600———5000臺之間,這是國內推土機較理性的年需求水平。以1萬臺的產能對應5000臺的需求,產量過剩已毋庸置疑。
壓力相約而至在市場“井噴”的日子里,中國推土機行業及企業各種深層次的矛盾以及潛在的危機都被掩蓋了。當“井噴”歸于冷卻,各種壓力便相約而至,考驗著推土機行業的生存能力。這主要表現在:一、資金匱乏的壓力。近幾年產品銷售多借助于銀行按揭方式實現。宏觀調控后按揭業務幾乎全部停止,行業整體性的資金運作困難明顯加大,有些廠家將會因為資金的匱乏陷于癱瘓。
二、存量資產閑置的壓力。截至去年底,國內推土機僅7個主要生產廠家的資產總額已達到44億元,而年銷售收入總量在20億元左右的水平,投資規模過大矛盾顯而易見。已到位的投入在市場變臉的不利形勢下,如果沒有新的業務領域,企業必將陷入尷尬的境地。
三、巨大的成本壓力。自去年開始,鋼材等原材料持續漲價,這種壓力最終幾乎全部傳遞到了主機廠,使得本來盈利水平就很低的生產企業很難支撐。
隨著市場需求量的急劇縮減,產能大幅放空,資金大量沉淀,成本矛盾必將迅速顯現。更何況,高昂的成本可能還會面臨主機降價促銷的挑戰,如果沒有堅實的內部成本管理與控制基礎,部分企業將難逃厄運。
行業如何“御寒”面對目前嚴峻的市場行業如何“御寒”?記者認為只要能正確認識形勢,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積極采取應對措施,應該能化解這些矛盾,度過行業的“嚴冬”。具體來說要做到:首先,機遇寓于挑戰之中。每一輪大的波動必將帶來一些行業的重新洗牌。短時期的市場滑坡也會使推土機企業的生產經營思路更加理性化。企業更應該借此機會強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為今后的持續發展打下較好的內部基礎。比如在質量控制與管理、成本核算與管理、員工培訓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其次,要未雨綢繆,確保企業運營的生命線———資金鏈。過度投入在先,銀行按揭促銷終結在后,必然導致大多數推土機制造企業資金匱乏、難以為繼。解決好后續資金問題已成為推土機行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還有要練好內功,務求低成本運行。近兩年來的需求量和材料價格持續增長,實際上給企業布下了巨大的陷阱。如果企業在追求產量的同時,沒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手段,面臨持續低迷的市場,必將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最后要充分準備、謹慎操作,盡量避開降價競爭的泥潭。多年來,國內推土機行業的競爭,沒能在提高性能和技術質量水平上多做文章,更多的是低層次的價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