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車市場疲軟時風轉型輕卡
正當巨力、雙力等低速載貨車(農用車)巨頭企業因市場疲軟而陷入破產的邊緣時,2月24日,中國農用車產量最大的時風集團最終獲得了國家發改委批復的商用車生產資格。雖然時風集團5年的宿愿終成現實,但面對激斗正酣的輕卡市場,業內人士指出,時風集團轉型輕卡盡管是迫于無奈,但依然前途未卜。
五年宿愿“制造自主品牌的輕卡產品,時風等待這一天已經5年了。”對于獲得商用車生產資格,負責商用車項目的時風集團副總經理林連華言語中透著異乎尋常的平靜。
林連華告訴記者,時風集團目前萬事俱備,只等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汽車產品目錄公告公布,輕卡就可進入生產。這也標志著,作為國內農用車產能最大的時風集團開始向以生產輕卡為主的汽車制造企業轉型。
時風集團成立于1993年,目前已形成年產三輪汽車(農用三輪)100萬輛、低速載貨車20萬輛(農用車)、發動機120萬臺的規模。2005年,時風集團實現營銷收入116億元,低速載貨車產銷量連續6年蟬聯全國同行業第一,連續5年居中國農機工業百強企業第一名。
與農用車市場的輝煌相比,時風集團輕卡夢卻是幾經挫折。2002年、2003年時風曾分別向煙臺汽車制造廠、中國重汽伸出合作之手,意欲轉向輕卡制造,但皆因受制于國家政策,兩度無果而終。
直到2004年,農用車市場風云突變,面臨生死抉擇的時風集團再也無法安于現狀。
2004年5月1日,國家實施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雖然使農用車有了汽車的“名份”,但卻直接導致了農用車使用成本每年增加了近2000元,占到整車價格的40%。以時風、巨力、福田等為代表的全國農用車生產企業的產銷量急降幅度高達60%以上。
要么堅守陣地,要么另謀生路,轉產輕卡似乎是當時惟一的出路。2004年12月,時風集團不惜巨資——注冊資金20億元、投入集團一半人力成立了山東時風商用車有限公司,可謂孤注一擲。
前途未卜“2006年時風集團將推出5個型號自主研發的輕卡汽車,預計產能可實現1萬輛。這5個型號產品的載重將在1-1.5噸,價格在3-5萬元。”林連華介紹道,“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時風集團的生產重點將逐漸由低速載貨汽車過渡到輕卡產品,時風商用車有限公司最終產能將達到年產8萬輛,進入輕卡市場前5名。”
但產量提升并不意味著就能得到市場的認可。“由于國家交通法規的變化,作為農用車產能最大的時風集團轉型的難度也比一般企業更大。”國泰君安分析師張欣認為,能否成功轉型的關鍵在于市場銷售策略。
而姍姍來遲的時風首先面臨的是,輕卡領域內已有大小40多家企業角逐其中,并有北汽福田、江鈴、慶鈴、東風、江淮等眾多知名廠商牢牢控制經濟型輕卡80%以上的市場份額。產量最大的北汽福田達25萬輛,東風、江淮也在8萬多輛。
張欣指出,從時風產品的價格定位來看,恰是輕卡競爭最為激烈、利潤最為微薄的低檔產品。時風集團的市場渠道一直都以農村為主,如何在短時間內于大中型城市內迅速崛起將是時風面臨的最大考驗。
但時風集團對于逆勢而上的變身轉型十分堅定。林連華告訴記者,按照時風集團的汽車產業戰略規劃,經濟型轎車領域也是時風宏偉藍圖的一部分。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生產乘用車企業必須有3年以上的商用車生產經驗。所以時風在輕卡形成一定規模和經驗后,將以輕卡為跳板,力爭在今后5年內形成經濟型轎車的生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