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下好“玉米機收”一盤棋
隨著近年來國家各項支農政策的出臺,玉米收獲機械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那么,如何看待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怎樣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筆者特此邀請了業內有關權威人士召開了一次“圓桌會議”。
難點:農機與農藝的悖論
對于玉米機收的難點,山東淄博向農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農認為,玉米收獲機械要想取得快速發展,必須滿足技術成熟與市場成熟兩個條件。技術成熟是指玉米收獲機的內部條件,主要包括可靠性和適應性兩個方面。他認為,近幾年來,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質量整改,我國產銷量比較大的玉米收獲機型都基本解決了機器本身的質量可靠性問題,目前最突出的是適應性問題。由于我國農業是家庭承包式的小規模經營方式,玉米種植品種、種植模式也千差萬別,這種種植方式的多樣化給機械收獲帶來諸多困難,亦即農機與農藝的適應性問題。雖然有不少企業都相繼開發出了不對行的玉米收獲機,但從總體上看,其不對行收獲的技術適應性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玉米收獲機械的發展除了在適應性上不斷突破創新外,政府有關部門還應鼓勵農民搞規范化種植,加速實現農藝規范化,使農機、農藝相互適應、共同發展。
李向農說的市場成熟則是指玉米收獲機械快速發展的外部環境。長期以來,我國的玉米收獲機械市場尚顯“幼稚”。首先,玉米收獲時間不集中。玉米受天氣條件的影響較小,收獲時間性不強。其次,由于受制于不對行收獲技術,很多地區并不具備像小麥那樣可以跨區作業的條件,因而玉米收獲機械的利用率低,用戶投資回收期較長,其購機積極性受到制約。因此,要促進玉米收獲機械的健康發展,加速市場的啟動和跨區機收的進行是關鍵環節,而跨區作業條件的形成首先還是要解決機器的適應性問題。為此,生產企業必須加強對市場的培育,不斷地進行產品的結構升級、質量改進以及適應性改良,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河北冀豐農產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籍俊杰則認為,我國玉米收獲機械的技術研發從開始就走入了一個歧途:為適應各種不同的農藝種植情況而開發不對行的玉米收獲機。但目前國內市場上大概有五六種不對行玉米收獲機,主要有3種結構形式,但設計皆不科學。可以說,國內的玉米收獲機技術還沒有完全適應國情,生產廠家的研制水平還有待提高。
山東銀華春翔玉豐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杰則認為,玉米收獲機械發展的難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機的適應性限制了農民收益的提高。盡管玉米收獲機投資回收期短,但目前的關鍵是我國玉米種植方式不一,一種機型很難同時適應不同的行距。二是拖拉機的更新換代比較快。但我國的拖拉機是按照中國國情而非國際標準生產的,甚至同一功率段不同廠家的產品,其技術參數、性能指標、掛接參數等都不相同,這給配套玉米收獲機械的研制、生產增加了難度,成為制約玉米收獲機械企業產銷量規模化的痼結。玉米收獲機械不僅要和農藝協調發展,同時也應該與拖拉機協調發展。
山東大豐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徐祥謙則認為,玉米機收問題實際上是國家的機具購置補貼與基礎科研問題。隨著2004、2005年兩個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和《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中央及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具體政策,為玉米收獲機械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玉米收獲機械化是我國“十五”期間重點推廣的10大農業機械化新技術之一,很多企業都承擔了國家項目,并在技術上有了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但從總體上來說,玉米收獲機械化的基礎科研還相當薄弱,新產品開發還主要以各生產廠家為主,且由于農機產品利潤微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又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玉米收獲機械的技術進步步伐比較緩慢,進而影響了行業的整體發展。因此,國家應在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支持基礎科研創新,推動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石家莊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志輝所持觀點與李向農相似,也把玉米收獲機械化的難點歸結為市場的培育和技術的開發。張志輝還稱,全國各地玉米種植結構和農藝差別太大,現在各地玉米種植有用2行機器播種的,也有用3行機器播種的,還有人工點播,行距之間相差太大,廠家開發產品到底該適應哪種種植方式顯得左右為難。
河北農哈哈機械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曹文虎稱,目前國內生產的背負式玉米聯合收割機割臺和傳動系統質量均不理想,導致機器的可靠性較差。
發展方向:標準化與多樣化的統一
山東巨明集團董事長崔守波認為,眼下我國市場上銷售的玉米聯合收獲機主要以背負式機型為主,但從長遠看,自走式機型才是發展趨勢所使然。崔守波稱,利用現有的小麥聯合收割機收獲玉米的方式值得期待。從總體上來說,為了滿足多樣化需求,聯合收獲機、青貯收獲機及兼收型收獲機都是將來玉米收獲機的發展趨勢。
銀華春翔陳杰稱,玉米收獲機按動力配置分主要有自走式、背負式和牽引式3種,收割行數有單行、2行、3行和4行,按收獲方式有摘穗式和直接脫粒式兩種。這些機型均能完成摘穗(或脫粒)、輸送、集箱和秸稈粉碎還田等項作業。但從產品質量、機械性能、動力配套性、投資收益、農藝適應性等各方面分析,背負式2行、3行摘穗型玉米聯合收獲機比較適合目前我國的國情,已得到廣大用戶的認可,估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這類產品仍是適銷機型。
石家莊天人農機裝備技術公司總工孔繁印認為,玉米收獲機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是和現有的小麥聯合收割機配套,提高整機利用率,實現一機多用,使農民盡快收回投資;另一方面,真正的發展方向是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要滿足摘穗、剝皮并實現脫粒,要能做到秸稈還田或者回收實現青貯收獲的功能。
徐祥謙認為,企業在研制開發玉米聯合收獲機時,應該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產品的可靠性、適應性問題。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總體水平不高的狀況,企業應注重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械,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同時,在新產品開發方面,國家有關部門也應該加大投入力度,組織農機科研、生產、推廣部門聯合攻關,強化中間試驗,考核機具整體性能,開發出性能先進、使用性又強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械才是發展方向。二是企業在開發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村的經營體制、生產規模、種植制度,以適應當前我國農村不同經濟水平的需要。從目前情況看,中小型玉米聯合收獲機械市場最好,利用現有的農機動力開發與36.8~44.1千瓦拖拉機配套的2行玉米聯合收獲機,3行玉米聯合收獲機械以自走式為最好,4行以上的大型玉米聯合收獲機應消化國外技術,走組裝生產之路。
河北冀豐籍俊杰“一機多能”的看法也許代表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心聲。他認為,玉米收獲機的發展方向應側重于通用類型,和拖拉機配套使用,除了收獲玉米外還可以收獲小麥,更換一個工作部件后就可以進行別的工作,以提高拖拉機或者通用底盤的利用率。至于如何提高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依籍陵杰看來,應該集中精力推廣幾種符合國家標準的機型。從大的環境方面看,玉米種植行距也應該更加規范一些。這幾年國家開始對玉米收獲機械購置進行補貼,給玉米收獲機械帶來了好的發展機遇,但是如果沒有解決機器的技術水平和玉米種植的標準化問題,大批量的推廣還是帶有一定的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