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化為調結構突破口
王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目前雖然對結構調整似乎已有共識,但是對其內容卻眾說紛紜。增長、通脹與結構之間到底應該是什么關系的問題。我的理解是,增長類似于人的生命,經濟結構則是人的各個組成部分,而通脹是病。保增長與防通脹有一致的一面,即高通脹水平不利于增長,有必要壓下來。但保增長與防通脹也有相沖突的一面,因為壓低通脹的措施也會同時壓低經濟增長,過熱時這個矛盾不突出,但如果像現在這樣,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很弱,采取加息等防通脹的措施就可能要了增長的命。
所有經濟體的增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結構上的增長,所以經濟增長健康與否是直接取決于經濟結構合理性。在外需強大時代,中國由重大內部結構缺陷所形成的分配向儲蓄傾斜這個矛盾,不僅不會導致生產過剩,反而使中國成為參與市場分工最積極的國家,但次貸危機導致外部需求長期低迷,以往結構中有利于大規模外向型發展的因素變為不利因素。而未來能夠引領經濟結構發生向內需為主型轉變,非城市化戰略莫屬。
以城市化戰略為主的結構調整會創造出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城市化會強烈拉動投資,未來20年每增加一個城市人口,就可以相應增加超過50萬元的投資。如果未來20年中國要增加8億城市人口,城市化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就需要400萬億―500萬億元的投資,所以在城市化領域中國投再多的錢也不會多,更不會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