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我國產業集群面臨嚴峻挑戰
“做好產業集群規劃,以此來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是北京金必德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沈青在前不久舉行的中國產業集群高層論壇演講時指出的,“如果早動手,很多沿海地區的企業不會大面積的倒閉,中小企業不會出現這樣大的波動。”
中國產業集群具有五個特征
2004年,金必得經濟管理研究院給晉江市做了產業規劃。沈青在調研中發現,我國產業集群在發展中有五個特征:
一是小商品創造大市場。產業集聚的現象就是小商品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在晉江運動鞋年產10億雙,世界上40%的運動鞋都在晉江生產。特別是打火機、點火槍、眼鏡、皮包、皮具等都是小商品,但是小商品卻創造了巨大的市場。
二是小概念產生大前景。晉江有100萬人口,同時在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有100萬華僑,土地面積無法養活100萬人,晉江人抓住了市場發展的先機,從休閑概念中引發出五大產業,提出發展休閑服裝、休閑運動鞋、休閑食品等。這些小概念創造了大前景。
三是小企業引發大合作。在廣東,從皮革皮具到五金飾品,所有的配件都可以單獨生產、配套使用,因此小企業引發了大的合作。大家都走向了專業化的道路,同時也走向了規模化的道路,因此成本相對來說做到最低。
四是小集群產生大作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5500多個產業集群,他們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義烏2007年的銷售額突破2000多億元,產品突破100多萬種門類,產品遠銷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五是小商品形成大配套。現在產業集群比較集中的地方都是一個大的集群或者若干個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發展。
“沿海地區都高度重視產業集群發展,因為產業集群所創造的財政收入和工業總產值要占到這些地區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一個地區的產業集群垮了,這個地方的財政收入也會垮掉。”沈青表示。
我國沿海產業集群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正是被沿海地區重點“關注”的產業集群,由于外部環境的影響,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沿海地區中小企業倒閉的不少,前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公布的數字是6.7萬家,從我自己的調查研究來看,不低于10萬家,紡織、制鞋、五金、玩具企業倒閉的很多。深圳一年倒閉了1000家以上的企業,僅深圳龍崗區就超過300家,廣東已經有近1000家鞋廠關門。溫州31個工業強鎮和開發區里,有 15521家中小企業停工或者半停工。”沈青說。
一是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洲,已基本沒有工業用地。
二是創新能力弱,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差。中國大量的產業集群都由中小企業形成,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創新能力差,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很多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大量的產業集群都是處在模仿階段,形成了一流的設備、二流的管理、三流的產品的特殊現象。
三是中小企業融資難,企業普遍缺乏資金。由于長期以來信貸制度都是貸大型企業、有資產抵押的企業,因此很多中小企業有市場,有產品,有訂單,但沒有流動資金。“長期以來,溫州市每年在國家商業銀行存款的增長數是浙江省的倒數第一,而他們有2000億~3000億元資金在民間借貸。”沈青介紹。
四是產業集群急需的人力資源匱乏。近年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開工不足,特別是產業集群中的中小企業開工不足,主要問題是缺乏民工,缺乏熟練技工,這一直困擾著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
五是產業集群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中國的產業集群90%由民營經濟構成。在民營經濟體系中,龍頭企業普遍偏小。現在,珠三角、長三角已出現一批龍頭企業,但大部分地區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因此對產業的帶動力、拉動力還不夠強。
六是原材料漲價,低成本戰略受到挑戰。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很多產業集群已走向微利化。
七是反傾銷的貿易壁壘,影響外向型擴張。雖然我國加入了WTO,但各個國家為限制中國優質低價的產品進入,設置了很多門檻,制造了很多的貿易壁壘,嚴重影響了中國產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