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相”盡顯銅價退守成本線
預計滬銅將在28000—33000元/噸區間內企穩
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影響,近期銅價跌破振蕩平臺,滬銅最低回落至35000元/噸以下,市場看空氛圍較濃。筆者認為,從趨勢上看,自2011年開始的銅價熊市目前尚未結束,后期仍可能會有更低的價格出現。短期來看,季節性弱勢以及中國需求預期下滑等因素綜合影響,致使銅價出現快速回落行情。以最近十年來看,35000元/噸的價格僅在2008年年底及2009年年初出現過。價格回落到此,市場對于金屬銅的成本更加關注。
成本能否成為銅價的救命稻草?最近一段時間,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市場對于工業品的成本越來越關注,而銅價亦是如此。正常來說,對于冶煉企業來說,購買銅精礦生產精煉銅,其成本主要受銅精礦的影響。從國際市場來看,銅精礦的價格是以LME銅價格計算出來的,所以對于冶煉企業來說,理論上是不存在虧損的。因為銅價下跌,銅精礦的價格自然會相應下調。在不考慮存在高價庫存的情況下,冶煉企業應該都存在一定的利潤。但隨著銅精礦價格的下跌,礦產商的成本將成為重要參考。一旦價格低于其開采成本,礦產商將出現減產、惜售等情況。
從市場數據了解到,由于礦山的分布、品位、所在地人工成本等因素不同,銅礦的成本也有較大的差異。理論上來說,當銅價持續上漲,大多數銅礦都能盈利時,產能必然會擴張,供應量會不斷放大;當價格持續下跌時,部分礦山出現虧損,即會引發減產。
筆者認為,無論是增產還是減產,都是存在慣性的。以銅價在供應過剩階段的下跌為例,當價格持續下跌使部分礦山出現虧損時,一方面虧損的礦產商會受到資金回籠、價格預判、設備使用、就業等因素影響,未必會立刻減產或停產,另外一方面即使有少量的礦山減產,但低成本的礦山仍然會繼續運行,并不能扭轉銅市過剩的格局。銅價一般會繼續下跌,導致更多的礦山虧損,減產幅度增大,對銅價將會產生一定的成本支撐。但這種支撐一般來說能使價格逐漸企穩,并不能夠達到轉勢的效果。因為一旦有所反彈,產量會立即釋放出來,再對價格形成壓力。筆者認為,真正的轉勢需要的是需求增長帶動供應格局的變化,這樣價格才有持續上漲的動力。
從之前麥格理集團(Macquarie)對礦山的成本統計來看,全球礦山(銅)的平均成本分布在3000—4400美元/噸。從成本分布來看,當銅價低于5100美元/噸時,約有11%的礦山面臨虧損。今年11月以來,銅價從5100美元/噸附近快速回落至4600美元/噸附近。雖然沒有明確的數字公布,但從成本分布圖來看,目前約有16%的礦山面臨虧損。當價格跌到平均成本分布的3000—4400美元/噸的區間之內時,虧損比例的上升速度將會加快。一旦價格跌破4000美元/噸,將有超過30%的礦山面臨虧損。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LME銅價恐慌性下跌,最低跌至3000美元/噸以下,約有50%—70%的礦山面臨虧損。但3000美元/噸以下的價格停留的時間較短,很快又回升到3600美元附近。
筆者認為,此輪銅價的下跌應該較難出現類似于2008年金融危機的恐慌性下跌。金屬銅的基本面略好于其他一些過剩非常嚴重的工業品。正常來說,LME銅在平均成本的分布區域應該有一定的支撐。如果我們再選取一個平均價來看,3700美元/噸將成為較為重要的支撐點,3700美元/噸恰好與2008年年底、2009年年初的底部振蕩區間的上沿較為接近,所以筆者傾向于倫銅有望在3700—4400美元/噸區間內企穩。考慮滬銅相應較為抗跌,對應滬銅的價格在28000—33000元/噸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