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裝載機:中國特色能否成為中國優勢
裝載機作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工程機械,由于操作使用的方便快捷,移動轉場自由快速,購買便宜,維修容易,已成為中國等許多國家的重要土方施工工具。在國內市場,近幾年裝載機不斷創造奇跡、不斷地出人意料,幾乎所有人的預測在事后都被證明是保守的。2004年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裝載機行業仍然取得了年均30%的增長。不但沒有企業退市,反而諸如福田重工、宇通重工等業內新貴逆勢而上,且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2005年年初,在業內人士普遍不看好市場形勢的時候,裝載機市場再次出人意料,三月份又出現了一個銷售高峰,有的企業甚至還出現了用戶持幣待購的情況。這似乎又一次說明,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只有裝載機市場是中國人的天下,也有人戲稱為“中國特色的裝載機市場”。
一俊遮百丑:量與質的困惑
據介紹,2004年中國裝載機行業實現8.9萬臺的銷售業績,較2003年的增速又增長了近30%,其中ZL30和ZL50占絕對主角,約占90%份額。在工程機械中它受宏觀調控的影響最小,實現了正增長。2005年1月份,我國裝載機銷售4689臺,2月份為5072臺,至3月則增至15132臺。與去年相比,1、2月份銷量明顯下降,然而3月份數量卻比去年的11741臺(2004年單月最高銷量)還有很大幅度的增長。如此大好的形勢,無疑會讓制造商們熱血沸騰,同時也讓那些理智的業內人士感到憂慮。
用“一俊遮百丑”來概括中國的裝載機市場,應該是非常恰當的。最近兩年的高速增長,使行業年均增長率高達30%以上,個別生產廠家的增長率甚至超過100%;2002年全國市場總銷量更是達到創紀錄的45000臺左右,提前幾年完成了國家十五規劃目標。然而,在銷量急速擴張的同時,國產裝載機在產品質量、市場管理和品牌建設等方面的落后并沒有得到改善。
裝載機是一種在惡劣工作環境下使用的機械設備,設備可靠性是保證用戶正常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與進口品牌裝載機相比,國產裝載機品牌普遍存在可靠性差的問題,平均無故障工作小時遠遠低于進口品牌,這也是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價格相差大的主要原因。在近兩年中,銷量的急速擴張更將產品質量可靠性差的問題暴露無遺,有些品牌甚至出現了質量倒退。
大鱷垂涎:中國特色能否長久
國內裝載機飛快的發展速度、巨大的市場容量及誘人的發展前景,不僅僅讓國內的生產企業趨之若鶩,更讓國際工程機械大鱷們垂涎欲滴。雖然目前國內裝載機市場90%%左右的市場份額仍然被國內自主品牌企業所占領,成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少有的自主品牌占絕對優勢的主機行業。但是,這種局面能保持多久卻是業內專家們的一塊心病。
據統計,裝載機市場上各類機型所占的市場份額為:3噸-5噸的機型所占的市場份額最大,其中5噸位的約占40%,3噸位的占30%左右,4噸位的占15%。而3噸位以下的小型裝載機和5噸位以上的大型裝載機市場容量目前都不是很大。但是,通過市場用戶的反饋意見發現,5噸位的裝載機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由于用戶對卸載重量和卸載高度有了更新的需求,為了滿足不斷變化著的市場的需求,國內裝載機向大型裝載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尤其是6噸位的裝載機正越來越受到國內用戶的青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國內眾多裝載機生產企業尚不具備生產6噸位裝載機的能力。
有關資料顯示,2004年進口裝載機485臺,較2003年的383臺,增長26.6%進口額高達3716萬美元,單臺均價為64萬元,在這485臺之中絕大部分為大容量的。經過調查,在港口、大型礦山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等行業進口裝載機仍占主導地位。因為,在這些行業中要求裝載機有可靠的運作性能,以便保證他們工期的按時完成,對于他們來說保證工期是非常重要的。普遍認為由于國內企業的加工和裝配工藝流程、員工責任心、加工設備的水平以及采用的配套件質量等方面與國外公司有明顯差距。在這些行業,用戶要求裝載機能和其他機械配合作業,如在大型礦山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中使用的運輸車都是大型的,而國內在這方面沒有齊全的機型可與他們匹配。
在國際市場上引領裝載機技術發展的有美國、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美國是世界裝載機生產大國,其市場主要以高端產品而聞名,生產企業有40多家,主要有:卡特彼勒、克拉克、德萊塞、迪爾、馬拉松、凱斯等。日本是裝載機第二生產大國,年生產量在4萬臺左右。主要制造廠商有:小松、東洋運搬機、新卡特彼勒三菱、川崎重工、古河等。歐洲經濟共同體是裝載機生產的第三大集團。它擁有意大利的菲亞特阿里斯,瑞典的沃爾沃(VME集團),德國的O&K、利勃海爾、澤特梅,英國的JCB等著名公司。截至目前,三大集團中的主要企業已分階段滲入中國裝載機市場,尤其是國內重點工程中的大型設備。
終結價格戰:企業能否樹起品牌大旗
2000年4月,由裝載機市場占有率第二位的廈工發起,柳工、龍巖、徐裝等主機廠迅速跟進,爆發了蔓延至今的裝載機全面價格戰。2002、2003年鋼材、橡膠和生鐵等原材料持續大幅漲價,讓歷經幾年“價格戰”的裝載機制造商普遍感覺到,當前裝載機市場價格已處于盈虧臨界點,如繼續進行價格戰必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2004年2月22日,28家主要裝載機制造商在北京召開了“裝載機產品價格協調會”,為裝載機市場的價格畫上了句號。然而在實際銷售過程中,人們卻總能看到“價格戰”的陰影。
一臺50的裝載機,國內市場價格在20萬元左右,檔次較高的也不過40多萬,然而卡特彼勒同噸位的裝載機售價卻在100萬元以上,差距極大。但是如果從用戶的角度考慮,國內產品在使用的可靠性、產品質量、技術等方面與卡特彼勒等國際知名品牌似乎又不可同日而語。國內各種資源成本的相對低廉是國內裝載機與國際大品牌抗衡的唯一或者說是最主要優勢,如果這個優勢不復存在的話,那市場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以國產自主品牌為主的局面還能夠保持多久?
競爭是一場優勝劣汰的游戲,國產裝載機品牌要想擺脫價格戰的影響、提高產品利潤,采用新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的國產裝載機產品已經不同于前幾年的產品,液壓技術和電子控制技術的大量應用,不僅提高的產品的性能,也給廠家售后服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鏟運機分會秘書長陳凱運表示,企業要想向更高層次發展,就必須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升產品檔次上,在提高生產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上做文章。要想在出口方面有所突破,產品的質量、使用可靠性等方面都要很好地保障。做到優質優價,服務到位,才能在國際市場打響自己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