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裝載機不能依靠價格戰
除了數量上的“繁榮”,國產裝載機行業再無其他可炫耀、可以自我安慰的了,進而陷入集體的沉默。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發布的消息顯示,2004年裝載機行業年銷量同比增長31.1%,但銷售利潤率卻出現了負增長,由2003年的5.66%驟降到4.32恩%,出現了產銷量大幅增長,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奇怪現象,賣的越多,掙得越少。
回首國產裝載機的發展就發現一種現象,絕大多數國產裝載機企業對制訂來年計劃時,更多的是對產量和銷量的再三強調。在年前的銷售會議上,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也是數字。
年產過萬臺,這在3南前是不可思議的夢想,但在今天,年產過萬臺已不再是什么新鮮的事,在快速膨脹的市場面前,柳工、廈工、龍工、臨沂、徐裝先后跨越了這一界限,成為單一品種產量居全球前茅的廠家。
但在光鮮的數字背后,隱藏著廠家的難言苦衷: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不斷攀升,各個生產廠家的毛利率直線下降,同時應收款、應付款也以驚人的速度上升,行業出現了“三高一低”的畸形。“快樂著并痛苦著”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有關專家認為,這是經營理念上出了問題,行業地位、經營業績就是銷量,營銷成功的標志就是完成銷量計劃,營銷戰變成了點但的價格戰加付款條件的優惠。降價對于提高銷量來說是條捷徑,但結果往往是銷量上升、銷售利潤變薄,銷售風險上升,客戶質量下降。專家認為,工程機械企業特別是裝載機企業、盡管有聯系多年的大好機遇,但持續增長甚至供不應求的市場帶來的只是銷量的大幅度上升,卻沒有為我們的主機廠、配套廠以及競銷商賺的盆滿缽滿;產品質量和性能也沒有因為用戶實力的提高,工程建設工期、工地對設備的要求提高而提升,其根據原因在于大部分企業謀求市場占有率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白熱化的價格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