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百日上市記(1)
4月5日到7月16日,119天,農業銀行以意料之外的速度登陸滬港兩地資本市場,中國最后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收官之作完成。
這家有望成為全球最大IPO的上市公司,其上市過程是最長也是最短。長在從股份公司成立到上市將近三年,短在從啟動上市程序到最終上市只用了三個月。受市況低迷和公司基本面等因素影響,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對農行的興趣遠遜于此前上市的其他國有大行。
回溯農行百日上市歷程,從啟動到最終成功上市,幾乎每個環節都有“破例”之處,充分顯示出這一標志著國有大銀行改革的收官之作的特殊意義。
“清明節計劃”
今年初,關于農行年內能否上市似乎還存在變數。服務于農行上市的中介機構人士表示,當時也是常常“聽聞國務院高層,部委高層之間的任何消息,非常敏感,大家常常根據這些消息來揣摩農行在今年上市的可能性”。
3月底4月初,國務院正式批復銀監會關于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請示。此時,國務院確定了“7月15日A股上市”的時間窗口。
當初,央行相關人士對本報表示,認定是否讓農行上市的標準是其能否把三農業務做好做實。后來農行突然被允許以上市方式擠入大行融資隊伍,主要原因有為了收官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補充農行自身的資本充足率,甚至還有說法是為了節省審計會計費用,“如果今年不上市,就要再審計一次,就需要交兩次費用,這也是國有資產流失”。
即便對國際業務并不十分發達的農行來說,國務院要求 “A股籌集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也在上市融資上具體體現。
據了解,中介機構人士對將大頭放在H股是有保留意見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業務少……但在香港上市會有這樣那樣的要求。”
隨著上市時間窗口的最終確定,被稱為“清明節計劃”的農行上市方案和時間表出爐。
“非常保密,央行會簽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更不用說這個上市時間點了。我們也是后來才知道的。”央行一位司局級官員表示。
共有21家中外投行4月初收到了農行的邀請,分別于4月7日、8日參加了承銷農行H股和A股的選秀。4月14日傍晚,農行分別通知了各家投行最終的選拔結果。
“銀行啟動上市到最后上市成功,一般要至少半年,但農行僅用了3個月,幾乎每天的完成任務時間和計劃分毫不差。”農行承銷商人士向本報表示,農行用多處“破例”走完了上市過程。
先期進駐農行項目的中介機構都說,農行項目做得很辛苦,其高管和上市團隊更換了多次,這些都需要磨合。
自清明節啟動以來,所有的程序都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每天都完成了時間表中的任務。4、5月份,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開始為招股說明書打草稿,在建行招股說明書的基礎上進行“挖坑”、“填空”。
“保送”上市
不過,即便 A股承銷商多達4家,財務顧問2家,但要在一個月多內做出一份高質量的招股說明書著實不是一件容易事。
據了解,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各寫了一部分,再由財務顧問招商證券和海通證券來檢查一遍,最后再由承銷商統稿。值得一提的是,農行參與度很高,因為“時間太緊張了,等消化完資料再寫就來不及了,只能特事特辦”。某承銷商人士稱。在H股方面,其招股說明書由美國律師執筆。
5月25日,農行已經能拿出相當一部分材料去證監會接受初審了。6月9日證監會發審委召開第89次發審會,審核農行A股首次發行(IPO)申請。據悉,當時發審會只是就近期熱點,也即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壓力測試向農行及其承銷機構進行了提問,但整個發審會基本上是“問歸問,答歸答”。
4月5日到7月16日,119天,農業銀行以意料之外的速度登陸滬港兩地資本市場,中國最后一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收官之作完成。
這家有望成為全球最大IPO的上市公司,其上市過程是最長也是最短。長在從股份公司成立到上市將近三年,短在從啟動上市程序到最終上市只用了三個月。受市況低迷和公司基本面等因素影響,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對農行的興趣遠遜于此前上市的其他國有大行。
回溯農行百日上市歷程,從啟動到最終成功上市,幾乎每個環節都有“破例”之處,充分顯示出這一標志著國有大銀行改革的收官之作的特殊意義。
“清明節計劃”
今年初,關于農行年內能否上市似乎還存在變數。服務于農行上市的中介機構人士表示,當時也是常常“聽聞國務院高層,部委高層之間的任何消息,非常敏感,大家常常根據這些消息來揣摩農行在今年上市的可能性”。
3月底4月初,國務院正式批復銀監會關于大型銀行2010年補充資本的請示。此時,國務院確定了“7月15日A股上市”的時間窗口。
當初,央行相關人士對本報表示,認定是否讓農行上市的標準是其能否把三農業務做好做實。后來農行突然被允許以上市方式擠入大行融資隊伍,主要原因有為了收官國有商業銀行改革,補充農行自身的資本充足率,甚至還有說法是為了節省審計會計費用,“如果今年不上市,就要再審計一次,就需要交兩次費用,也是國有資產流失”。
即便對國際業務并不十分發達的農行來說,國務院要求 “A股籌集一點、H股多解決一點”也在上市融資上具體體現。
據了解,中介機構人士對將大頭放在H股是有保留意見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業務少……但在香港上市會有這樣那樣的要求。”
隨著上市時間窗口的最終確定,被稱為“清明節計劃”的農行上市方案和時間表出爐。
“非常保密,央行會簽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更不用說這個上市時間點了。我們也是后來才知道的。”央行一位司局級官員表示。
共有21家中外投行4月初收到了農行的邀請,分別于4月7日、8日參加了承銷農行H股和A股的選秀。4月14日傍晚,農行分別通知了各家投行最終的選拔結果。
“銀行啟動上市到最后上市成功,一般要至少半年,但農行僅用了3個月,幾乎每天的完成任務時間和計劃分毫不差。”農行承銷商人士向本報表示,農行用多處“破例”走完了上市過程。
先期進駐農行項目的中介機構都說,農行項目做得很辛苦,其高管和上市團隊更換了多次,這些都需要磨合。
自清明節啟動以來,所有的程序都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每天都完成了時間表中的任務。4、5月份,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開始為招股說明書打草稿,在建行招股說明書的基礎上進行“挖坑”、“填空”。
“保送”上市
不過,即便 A股承銷商多達4家,財務顧問2家,但要在一個月多內做出一份高質量的招股說明書著實不是一件容易事。
據了解,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各寫了一部分,再由財務顧問招商證券和海通證券來檢查一遍,最后再由承銷商統稿。值得一提的是,農行參與度很高,因為“時間太緊張了,等消化完資料再寫就來不及了,只能特事特辦”。某承銷商人士稱。在H股方面,其招股說明書由美國律師執筆。
5月25日,農行已經能拿出相當一部分材料去證監會接受初審了。6月9日證監會發審委召開第89次發審會,審核農行A股首次發行(IPO)申請。據悉,當時發審會只是就近期熱點,也即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壓力測試向農行及其承銷機構進行了提問,但整個發審會基本上是“問歸問,答歸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