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協會:市場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工商領域行業協會(商會)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起什么作用呢?國家經貿委產業政策司有關負責同志給筆者舉了美國行業協會的一個例子:
美國《半導體知識產權保護法》是由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起草,由國會討論通過的,最后上升為WTO《貿易相關知識產權協議》(TRIPS)的8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美國通訊工業協會(TIA)從19992年開始,組織了美國國內眾多的協會,起草的《電信法》于1996年正式通過國會立法。這兩個法律有力地推動了克林頓政府"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形成實施。此外,美國的行業協會還是美國政府在WTO內"國際談判平臺"的設計者和提供者。美國政府的所有談判條款,都由各行業提供,談判的結果也要得到美國各行業協會的認可才能獲得國會的批準。
國家經貿委產業政策司副司長馬榮凱說,這就是西方國家行業協會起到的最重要作用--參與立法。第二個重要作用是為政府服務,如向政府提供本行業發展趨勢的報告,提出行業經濟政策、制定行業標準;負責貿易保護、市場損害調查、協調貿易糾紛;甚至陪同總統出訪,進而與被訪問國家達成大宗交易等。第三個重要作用是為企業服務,如規范行業內部的競爭行為,規劃行業發展,提升行業競爭力,維護本行業企業利益,西方國家甚至連出口配額大多都是由行業協會負責分配的。
行業協會的概念在不同國家有所不同。美國的《經濟學百科全書》中說,行業協會"是一些為達到共同目標而自愿組織起來的同行業或商人的團體"。日本經濟界人士認為,行業協會是"以增進共同利益為目的而組織起來的事業者的聯合體"。英國權威人士指出,"行業協會是由獨立的經營單位所組成,是為保護和增進全體成員的合理合法的利益的組織。馬榮凱認為,行業協會是社會中介組織,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社會分工和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的結果,反映了各行業的企業自我服務、自我協調、自我監督、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要求。具體來說,行業協會的形成及其作用應該包含以下內容:一是必須以同行業的企業為主體;二是必須建立在自愿原則的基礎上;三是必須以謀取和增進全體會員企業的共同利益為宗旨;四是一種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社團。"
據美國1985年版的《美國協會百科全書》記載,全美約有18000多個協會組織,僅屬于工商業方面的企業協會組織就有3600多個。美國的協會組織都是民間的,由參加者自愿組織起來,在官方機構注冊后展開活動的。絕大多數是非營利組織,極少數協會組織是以公司形式經營的。美國企業協會組織的一個重要職能特點是,它們都注意為會員企業提供政府事務幫助,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為企業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另外,企業協會組織在立法和政府機構面前講話時,往往不以個人或整個組織名義講話,而是以具體的定量的數據反映本協會會員中有多少贊成或反對其項法案及其理由。美國企業協會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會費、舉辦各種訓練班和開展各種學術活動的收入、政府機構和某些企業的贊助。
在日本,其經濟社團從法律角度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法定組織,這種組織是必須成立的;二是依法成立的組織,這種組織成立必須在政府有關部門注冊;三是任意組織這種組織屬于俱樂部性質,無需注冊登記。日本有四大經濟團體:日本經營者團體聯合會(簡稱日經聯)、日本經濟同友會(簡稱經同會)、日本經濟團體聯盟(簡稱經團聯)和日本商工會議所(簡稱商工所)。日本經濟社團的主要業務活動分工比較明確,各社團的服務對象與主要服務內容特色很突出,這一點很值得我國的一些協會借鑒。雖然經濟社團都會面對企業,但其活動內容的專業化分工與服務的高質量,卻不使企業感到厭煩。日本經濟社團的領導人主要由企業負責人擔任,部門負責人特別是專門委員會的負責人由企業人士主理,使其更具民間性和代表性。就這一點,企業會員就相信,他們的意見和利益會通過協會反映給政府與社會。所以關于行業協會的功能,一位西方學者曾做過這種頗具風趣的比喻:行業協會好比有一個有一定身份的"侍女",最初是以服務于實休經濟;后來身份提高了,逐漸成了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穿針引線的"交際花",有時又很像個指揮千軍萬馬(指所屬會員企業)的"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