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設備商創新的全球低迷與中國的機遇
在電信行業,“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機遇或許就在眼前。
由于受到行業整合和經濟衰退的影響,全球電信設備制造商用在研發上的費用不斷下滑,這一方面將對行業創新構成威脅,一方面也為中國的設備制造商留出了趕超空間。
在相當長時期內,電信設備制造商一直將平均營收的13%~14%花費在研發上,這個比例是一個全球平均水平。但是過去幾年中,這個比例有下滑的跡象,而大型設備制造商用于新創事業的風險投資基金也在持續下跌。著名電信業咨詢機構Ovum針對10家大型電信系統設備制造商過去3年的發展情況所作的研究指出,他們的年度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例平均在13%~14%之間波動。其中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華為和中興)的研發投資比例低于平均水平,大約在9%~10%之間;Juniper、諾基亞西門子和愛立信的研發投資比例都遠高于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風險投資基金對電信設備制造商的支持力度也持續減弱。從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三季度,電信設備商使用的風險投資基金高達18.2億美元,而從2009年第二季度到2010年第一季度,僅為11.8億美元。設備商的風險投資在內部研發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從2008年第三季度的5.6%,下降到2010年第一季度的略高于4.0%。
Ovum公司的首席分析師MattWalker表示:由于近期的市場整合和成本壓力,運營商變得越來越難以議價,許多歐美的設備制造商都在裁員,并關閉工廠及研發基地。這可能導致未來研發資金在營收中所占的比例進一步下滑。更重要的是,據Ovum從風險投資中觀察到的趨勢,大型設備商往往會忽略那些可能“改變游戲規則”的新思路
雖然與電信行業相關的專利申請案件仍在持續增加,但縱觀全球大型電信設備制造商,減少內部研發成本和風險投資較為常見的結果是:推遲引進新技術;依賴于產品開發引進的標準程序,不愿引進任何專利,即使這么做更好;由于缺乏創新,產品領域的差異化優勢不明顯;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目標,減少潛在的并購交易。業界目前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電信設備制造商彼此之間的差異必須來自軟件、應用和服務。但現在的風險投資基金和設備商的研發趨勢卻似乎與該共識相背離。很顯然,設備制造領域的這一趨勢對電信運營商的創新將構成重大風險,運營商可能會被迫借由合作、收購甚至拷貝的方式將成功的新創公司引入到自己內部。
那么,在全球性的創新低迷的大環境中,中國設備制造商是會隨波逐流,還是會逆流而上呢?Ovum的MattWalker認為,中國的設備制造商現在應該有強大的動力利用別人的弱點。中國公司一直渴望能擺脫低價競爭的惡名,希望自己能因創新而聞名于世,現在是他們最好的機遇,因為目前深受經濟衰退困擾的歐美風險投資基金和設備制造商都有更難解的生存問題。中國的電信設備制造商可以像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谷歌等許多大型科技公司曾經做過的那樣,考慮創建自己的創業基金。分析師建議,短期內,中國企業可以在西方對手減產(或破產)的地方開創新的研發設施,以充分利用被競爭對手拋棄的有用資源。事實上,華為已在2010年4月宣布在接近加拿大首都渥太華的Katana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公司會試著招募一些先前在北電或周邊廠商上班、目前正在努力找工作的技巧熟練的工程師。在此之前一個月,華為在土耳其建立了研發中心。
而中國設備制造商在近幾年中迅速強大起來的創新能力,也已經被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的運營商所認同。由于擔心部分歐美廠商在研發與創新上的持續投入能力,一些非洲的運營商近幾年紛紛倒戈轉向中國企業。“彎道超車”這個比喻曾經被用來形容在10年前歐美電信業普遍低迷時期,中國運營商高歌猛進的發展情況。而現在是不是到了中國企業在創新上彎道超車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