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與市場的貓鼠游戲虧損了只能賤賣
河北省紡織總公司整體國有股權在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公開轉讓,其資產評估結果為:資產總額179.94萬元,負債總額343.89萬元,凈資產-163.95萬元。經河北省政府國資委同意,轉讓底價確定為1元。 國企轉讓怪象叢生
在市場經濟中,經濟體的行為都是為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照此,對于有一元錢家底,卻欠下兩元外債的企業來說,理性的經濟人根本不可能接手,哪怕是“零轉讓”。然而,一個奇怪的現象卻是,許多宣布“資不抵債”的國企,卻總是有人愿意接手,而且最后往往做得很紅火。
此類問題的最常規解釋是,這些企業只是經營或者資金短缺問題而導致虧損,其無形資產仍然相當優質。諸如企業的品牌效應,在市場中的地位、市場和民眾給予的評價等等,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財富。而這筆財富并沒有在資產評估報告中體現出來,這就使得企業的“無形資產”在轉讓過程中被無形地抹去了。相信眾多愿意接手“資不抵債”的國企的“冤大頭”們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否則,若是在評估結果能準確反映企業資產的情況下,沒人會愿意拿錢去換一身的債務。
在近年來眾多國有“困難企業”的轉讓中,另一個現象也值得關注,轉讓后往往還是原經營者獲得產權,也還是這些人在經營管理。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換湯不換藥”的過程中,企業的業績往往卻發生翻天復地的變化。一些學者把這類現象看作是國企經營者變相的“中飽私囊”,也有人稱之為國企與市場的“貓鼠游戲”,但無論怎樣,它都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國有資產流失。而在轉讓中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資產評估,非但不能準確反映企業價值,更成了操縱轉讓的工具,個中因由,不由得另人深思。總之,一個個“資不抵債”企業,居然能順利地“轉讓”出去,這一幕幕“轉讓”的事實,實在讓人難有“君子之心”。
好在這次河北省紡織總公司的“轉讓”公開進行,這也讓我們能夠一窺究竟,是什么人愿意當這個“冤大頭”。
冰棍現象危害嚴重
象征性的一元轉讓國企的現象,在國內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成為一種風潮,而且不只是發生在瀕臨破產、資不抵債的國企身上,更有甚者,即使沒有破產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強行拍賣或是轉讓國企。這就是國企“冰棍現象”(一塊錢)。
國有企業“資不抵債”,各地熱衷于“轉讓”而不是正常的“破產”,從經濟角度分析就是一個反常現象;轉讓時限定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不能作為意向受讓方,也有干預企業自主經營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