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引領制造業破除危局
2008年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關于當前形勢下保持船舶工業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今年下半年特別是近兩個月以來,船舶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趨緊……世界新船訂造需求下降,造船市場下行趨勢逐漸形成。近年世界主要造船國家已形成龐大的造船能力,訂船需求大幅下滑將引發全球性的造船能力過剩,導致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新船訂單的承接和手持訂單的交付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困難。”
那么,船舶工業的現狀到底如何呢?目前的現狀是一些中小船舶制造企業是在全球經濟增長虛高的情況下紛紛盲目上馬,而一旦面臨經濟衰退,受到的沖擊就比較顯著。
通常,中小企業在接受船東的生產訂單時,并沒有這個行業的長期積累。他們依靠船東的首付款進行廠房建設,等船東的錢陸續到賬再逐步跟進后續的工作。但是這種“外延拉動型”的發展,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出現了困難,船東的需求被迫調低,訂單紛紛取消,首付款還要收回,中小造船廠的處境雪上加霜。
目前處于困境之中的制造企業,絕不僅僅是在造船這一個行業,多家報紙報道,隨著出口的負增長,曾經以60%年增速增長的鋼鐵業開始快速下滑。房地產行業所導致的建筑業冷清及家電和機械設備出口增速的下降,同樣對本來已經是在下雪的鋼鐵業又上了一層霜。有關人士聲稱,中國鋼鐵工業目前正在遭受至少是十年來最為劇烈而深重的行業低迷。
不僅僅是一些大型的制造行業企業,同樣,面向出口的中小型加工制造企業同樣難逃厄運。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
制造業告急
伴隨著今年寒冬到來的,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不斷波及到全球,雖然發達國家不斷強化救市力度,但收效甚微,先有雷曼兄弟這樣的百年投行倒閉,后就有冰島這樣的國家破產,一時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難脫干系。
11月22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警告稱,目前的金融危機已經演變成經濟危機。一場曠日持久的“保衛戰”開始在實體經濟中拉開。對于“中國制造”而言,也面臨著三十年來最嚴峻的考驗。
雖然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但專家認為,中國目前仍處在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主要還將依靠工業,而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將是中國實現工業化的原動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高峰就曾表示中國工業總產值占GDP的50%以上,并且每年增長速度都比GDP增速快2到3個百分點。而且,在整個工業體系中,采掘業受資源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增長,因此制造業仍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柱。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使“Made in China”全球聞名的,是中國沿海地區眾多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形成了國際競爭力,贏得了大量的OEM訂單,成為國際制造業的生產外包基地。而支撐這些企業實現低成本優勢的,是來自中國農村的大量低成本勞動力和沿海地區逐漸形成的專業化產業集群,尤其是在IT產品、玩具、服裝、制鞋等產業。在這個時期,有一個形象的比方,說是如果深圳到東莞的高速公路堵車,就會造成全球的內存漲價。
隨著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國內消費需求的提升和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在2003年之后,整個中國制造業進入新一輪迅速發展期。尤其是中國的船舶、機床、汽車、工程機械、電子與通訊等產業發展迅速,進而又帶動了對重型機械、模具,以及對鋼鐵等原材料需求的海量增長,從而帶動了整個制造業產業鏈的發展。國家對軍工行業的投入增大,在航天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大型國有企業的效益顯著提升,煙草、鋼鐵等行業開始進行迅速整合。資本市場為中國大中型制造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充足的資金。
三十年間,中國制造業從稚嫩走向成熟,中國制造業增速已經連續20年居全球之首,制造業增加值10956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國。中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世界工廠”。
遠慮下的近憂
就在表面的一片繁榮和“中國制造”走向全球每個角落同時,越來越多的“壞消息”傳出。憑借價格優勢贏得歐美市場的中國產品,頻繁招致反傾銷制裁;中國出口產品由于質量、產品成分不符合西方國家的法規,而被大量召回;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業企業對環境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嚴重破壞;部分制造業企業在擴張中出現了產能過剩和利潤下滑的現象……種種跡象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制造業。問題是現在就有的么?
中國制造問題總結來說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一是勞動生產率比較低,企業中為均產值不到4萬美元每年,只有美國的4.38%,日本的4%,德國的5%多一點。在2007年廣東就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很顯然勞動密集型的制造企業在中國占了多數,這部分人力資源也被中國制造大量耗費。二是產品以低端為主,產品附加價值不高。增加值率平均僅為26.23%,比美國、日本及德國分別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低的產品。
而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國家核心競爭力關鍵是裝備制造業,在我們國家只占26%,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集成電路95%要進口,轎車制造裝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70%依賴進口。我們出口的是中低端產品,即使少數高新技術產品也是勞動密集型的或者是來料加工型,而進口是高新技術產品。這樣看來,中國制造業的危機其實早在若干年前就已埋下了種子。
工業和信息化部楊學山副部長在今年4月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制造業在大部分行業還處于行業的低端,也就是說這個行業在國際水平中處于低端,所以說我們盡管產業很大,但是利潤不高,競爭力不強,所以大而不強是一個突出問題。”
制造業的困境,從外因上看是金融危機沖擊的結果,而從內因上看,先天不足釀成了悲劇,因此衰退的到來只是一個早晚的問題。這場危機一定會來,也許早來比晚來還要好一點,因為我們可以從早來的危機中警醒,在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
冷靜回顧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歷史,重新梳理中國制造業的成長歷程,問題慢慢的浮現出來。在中國制造業龐大規模的背后,潛藏著諸多隱患。而在諸多隱患中,供應鏈管理的不足又成為重中之重。
競爭供應鏈
制造業企業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其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離不開從原材料的采購,直到交付給客戶成品的一整條的閉環鏈條。在這個鏈條中,從前端的計劃、采購,再到后端的生產、交付和結算,環環相扣,這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創造價值。而供應鏈管理則是將整個鏈條上的每個環節中所涉及的流程和項目進行重新梳理,從中找到可以進一步產生價值的方面,這項工作可以說是永無止境的。
在制造業管理水平相對處于粗放階段的時候,企業的關注點往往在如何降低原材料的采購價格,控制好勞動力成本,以期獲得較大幅度的利潤。這樣來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都很低,這也就給粗放型管理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當企業過度滿足于榨取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而對生產過程的管理需要就不那么迫切,而由于歷史原因,如前文所述,中國的制造企業在之前并未把握,或者說外部也一直沒有為中國制造企業創造一次產業和管理升級的機會,因此大多數中國的制造企業還是停留在管理粗放型的階段。
有一句話雖難聽卻有一定道理,話說“大風來了,豬都能飛上天”,雖然過去眾多制造企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但卻依然取得了快速增長,可惜這種增長是建立在對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的基礎之上。雖然利潤可以讓管理者看得見并為之而洋洋自得,利潤率卻在不斷下降。現如今,環境保護法規的不斷推出,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上漲,客戶需求量的減少,使得企業不僅毫無競爭力可言,連原有的一小塊市場份額也岌岌可危。
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罷,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把創造價值的各個環節進行整合,通過完整的、有計劃的生產制造的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浪費、管控資金利用、加強質量控制,進而全面提高最終產品的競爭力,最終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雖然大多數企業,只關注或在其中一兩個方面有所成果,但必竟是已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邁出了一步。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給中國制造業開出兩劑藥方:整合供應鏈(Integrated Supply Chain,ISC)和整合生產開發(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IPD)。這兩個方面也恰恰正是中國制造業擺脫困境的出路。而是一些管理較規范,已經不是將供應鏈看做一個個孤島的制造企業,一致認為,未來的企業競爭,將是供應鏈的競爭。
知名咨詢機構人員表示大多數企業會首先關注供應鏈管理中的采購,然后開始關注物流,最后是整條供應鏈。一般意義上的供應鏈包括計劃、采購、生產和交付等各個環節,而供應鏈管理關注的不是某個具體的KPI(關鍵業績指標),而是端到端的集成的KPI。
提到供應鏈管理,就不得不提下六西格瑪,六西格瑪是一種管理思想和一整套精細化的管理方法。通過對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定量化管理,企業可以全面提升生產管理水平,也能夠擺脫單純依靠某一個環節的優勢獲取利潤的不利狀況。1995年,杰克.韋爾奇開始在通用電氣公司推行六西格瑪管理,1997年、1998年和1999年三年的節約成本收益分別為3億美元、7.5億美元和15億美元。利潤率從1995年的13.6%提高到1998年的16.7%。
有專家指出,中國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落后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制造業忽視原始創新,在市場競爭中只有價格優勢,缺乏自主的核心技術;二是中國制造業仍舊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以經驗作為企業管理決策的依據,對于企業生產運行的各環節缺乏可控性,抗風險能力差。
在2005年,藍海戰略一經推出,即得到了企業家的熱捧,“紅海”是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但“藍海”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領域,而是一個通過差異化手段得到的嶄新的市場領域,在這里,企業憑借其創新能力獲得更快的增長和更高的利潤。可見在市場需求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下,憑借差異化創新贏得市場,是保持企業生命力最有效手段。創新成為了企業發展的原動力,這不僅涉及產品創新,還包括了后續的管理創新、服務創新,也就是說必須將創新延伸于整條供應鏈的管理。
總覽全球制造業,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中國企業,能夠在市場中取得成功的企業,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創新能力的維持。無論是藍色巨人IBM,還是民族品牌聯想、華為,都是憑借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來贏得基業長青的。
可以這樣說創新是企業的靈魂。對于多數中國制造業企業而言,在實現企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必須以創新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內外和諧,獲得長遠發展。
信息化引領
針對制造業企業的自身缺陷,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強調了制造業信息化的三個重點:一是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制造業信息化的重要性;二是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重在把握規律,講求實效;三是推進制造業信息化要高度重視時代的特征。
信息化專家認為,信息化可以從四個方面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這四個方面則涵蓋了企業的主要資源:第一是資金流,信息化可以幫助企業管控好資金;第二是信息流,信息化搭建企業內部順暢的信息平臺;第三是物流,也就是幫助企業做好材料物資的管理;第四是流程,那就是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1979年,國家投資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試點開發財務軟件,同年沈陽鼓風機廠引進IBM的MRPII軟件COPICS,1981年,沈陽第一機床廠從德國工程師協會引進MRPII系統,接著北京第一機床廠、第一汽車制造廠]廣州標致汽車公司先后購買了MRPII軟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信息化在中國的起步并不晚,1979年,SAP的創始人才剛剛開始開始R/2產品,而東北老工業制造基地,則成為了孕育中國ERP前身的沃土。雖然起步不晚,但具體到每一個企業,收效參差不齊,總體來說中國的制造企業應用信息化的水平并不高,國內ERP專家認為,目前完整應用ERP的中國制造企業不超過20%,還有部分企業,所謂的信息化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
究其原因,與軟件廠商的炒作和企業看待信息化的不理性密不可分,眾所周知,信息化成功的關鍵,并不在信息化本身,而在管理優化,也就是流程的優化,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企業在軟件廠商的誤導下,認為信息化應該從財務開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財務則是整個供應鏈中產生價值最小的一個環節,而臺灣地區的企業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購買軟件系統除要選擇標準化的產品以外,僅僅是財務軟件的應用是不能夠滿足需求的,而是應該把需求進一步延伸到進銷存等深層次的應用之中。
同時,由于在上世紀80年代末,財政部出臺《會計核算軟件管理的幾項規定》,使得企業在采購財務軟件時有了一個評判標準,掀起了企業學習會計電算化軟件的熱潮,這就是當時十分著名的“許十條”,然而許十條爭議點也非常明顯,財政部扶植的標準,對于生產制造流程為基礎設計的ERP軟件并不適應,大批ERP軟件無法通過“許十條”標準,因此在此輪強力推動中,大批財務軟件公司先行發展起來,速度和規模甚至逐漸超過了創辦時間更早,經營難度更高的ERP公司。筆者想起在上大學時,比比皆是會計電算化專業,而時至今日尚沒有ERP專業,導致了長期以來信息化人才的斷檔,目前的從業人員大多是由學習財務或計算機轉行而來。
而軟件公司輪番的概念炒作,也讓很多企業對ERP和信息化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將信息化當成了企業管理的萬金油,在實施ERP之前,并沒有仔細分析和梳理本身的業務流程,當發現自身的管理流程存在不合理現象的時候,往往對現存的落后的流程妥協,這樣最終會導致ERP項目的失敗,而且,傳統的制造型企業普遍存在重制度、輕控制的問題。有的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雖然重新梳理流程,也建立了各項新的制度,但是執行起來又打了折扣。
如果說要真正讓信息化成效顯著,負責任的信息化專家已疾呼多年,制造企業信息化必須將落腳點放在圍繞制造這個核心的供應鏈環節中,只有信息化徹底融入了管理流程,才能保證信息化真正的對企業起到應用的作用。
同樣,信息化和管理創新,是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的一對孿生兄弟,沒有管理創新,就沒有成功的信息化,沒有信息化,也就沒有管理水平的提高。制造業企業最核心的信息化建設ERP的應用水平,也就基本上代表了這個企業的管理水平。
IDC數據顯示,預計2008年末中國企業應用軟件市場將會增長18.3%,ERP作為我國企業應用軟件的主力軍,將會進一步占有市場。據統計,我國最大的500家企業只有不到50%安裝了ERP系統,廣大中小企業更是連5%都沒有達到。這些數據還未包括大量雖然實施了ERP卻失敗了的企業。
深化ERP的應用仍然是制造業信息化的一項重要任務,而深化ERP應用,在今天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中,具有普遍的意義。正如眾多負責任的專家所呼佑的那樣,MRP II才是ERP中最核心的模塊,是制造企業信息化的永恒的主題。所謂“剩者為王”,制造業在整體面臨危機的狀態下,最后依然會有非常多優秀的企業頑強地存活下來,一些機構的數據顯示,部分制造企業在08年的信息化投入非但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越來越多企業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信息化對企業長久發展的助推作用。
只有深化ERP應用,通過ERP應用整合供應鏈,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打造中國制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于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說,危機也許可以換一種解釋,那就是危局中所蘊藏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