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產業將繼續保持高勢增長
目前,我國風電行業正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高增長態勢仍會延續。今后整機廠商產業鏈控制能力將逐步加強,對上游零部件企業的議價能力也將提高,在鋼材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零部件廠商也將面臨產品價格下調。同時,隨著兆瓦級機組規模效應的體現,轉型期出現的量小且生產經驗不足導致毛利率低下的狀況也將得到逐步解決,行業盈利能力將不斷得到提升。
截至2007年底,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累計為6050MW,僅2007年,我國新增裝機就達3454萬千瓦,2007年新增與累計裝機分別同比增長159%和133%。從近幾年的風電發展速度看,我國遠遠超過世界其他風電發展大國,是目前風電發展最快的國家。需要注意的是,在狂熱的市場驅動下,部分企業縮短了樣機試運行的時間,甚至跳過試運行而直接進入商業化生產階段,這為今后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留下隱患。
四大動力支持行業發展
有四大動力支持我國風電行業未來發展:
首先是發電集團配額遠未達標。根據《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要求,國內各大電力運營商均加大了風電建設的步伐,風電建設呈現出當前的井噴式發展。但截至目前,除國電集團外,國內其他幾個大發電集團的風電裝機容量離2010年3%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預計到2010年,國內各大發電集團的風電裝機容量可能會大大超過其3%的配額。
其次,投資風電場已經保本或盈利。目前,投資風電場的運營成本約為0.5~0.6元/kWh,而特許權項目招標電價在0.47~0.55元左右,加上CDM項目帶來的0.07~0.1元/kWh的收益,風電場運營商已經可以保本;非特許權風電場項目往往可以獲得0.5~0.6元/kWh的上網電價,加上CDM收入,已經基本可以盈利。
再次,風能儲量豐富,海上風電潛力大。與國外相比,我國風能儲量是印度的30倍,德國的5倍,但截至2007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僅為印度的3/4,德國的1/4。因此,中國未來風機行業發展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與國外海上風電發展相比,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測量與評估以及海上風電機組國產化才剛剛起步,但由金風科技生產制造的第一臺1.5MW直驅式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渤海灣正式并網發電,為我國今后進行大規模海上風電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最后,看好進口替代和出口潛力。2006年以前我國風電設備市場的大部分份額被國外風電機組制造商占據,但到了2007年中國新增風電機組中,內資企業產品占55.9%,內資企業的新增市場份額首次超過外資企業,顯示了我國風電機組的進口替代能力逐步增強。預計隨著國內風機制造技術的不斷成熟,今后內資風機制造企業的市場份額仍會不斷提高。
行業整合不可避免
目前,我國風機整機生產企業大多是通過國外技術轉讓的方式進行整機的組裝,風機行業只是普通的生產制造企業,未來整合將不可避免。
技術將是導致行業整合的最終因素。如今的風電產業所制造的風機功率也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復雜,新進入者今后獲取技術的渠道將會越來越有限。一旦技術進步而使得當前的新機型面臨淘汰的時候,部分公司將不復存在,行業也將逐步向具備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集中。
質量問題或成為整合的催化劑。風電機組運行環境惡劣、拆裝條件差,隨著風電場使用年限的增加,運行維護成本也與日俱增。從國外的情況看,風電場的維修成本隨著使用年限的提高而增加。目前中國的風電市場主要的訂單均只要求1~2年的質保期限,遠低于國際通行的5年左右的標準,預計隨著2~3年后風機故障的逐漸顯現,制造、安裝、調試的可靠性和零部件的質量問題將是整機廠商進行行業整合的重要催化劑。
未來真正能夠在行業走向集中的過程中生存壯大的整機廠商必須要同時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即自主創新能力強、產品可靠性與維修服務強、產業鏈控制好,而大多數只停留在概念上的后進入者將遭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