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首臺套”瓶頸需政策引導
“我今年提了兩個建議,其中一個是關于建立重大裝備首臺首套風險補償機制的。我認為,振興裝備制造業,關鍵是提高裝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最終要體現在掌握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上。而這一過程,必須要從首臺(套)入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谷文濤3月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缺乏激勵采用國產設備的機制
谷文濤指出,制造企業能夠獲得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機會彌足珍貴。許多企業雖練就一身功夫,無奈沒有依托工程,得不到更多施展和提高的機會,首臺(套)始終難以“出生”。一邊是用戶花費更多的國家資金去購買國外裝備,而另一邊制造企業得不到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的機會。這樣的循環往復,用戶和制造企業都走不出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也就無法改變我們在某一裝備制造領域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地位,對于國家經濟安全、產業安全和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以及建立自主創新體制和機制,都構成了危害。
他認為,首臺(套)難產的原因在于缺乏鼓勵用戶采用國產設備的機制。
第一,設備引進缺乏宏觀調控。重大技術裝備振興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日本在1956~1985年的29年間,連續實施了五個機械和電子工業的《臨時振興法》。振興初期為仿制設備階段,并規定只允許進口一臺(套)樣機,于是有了通常所說的“一號機引進,二號機國產,三號機出口”的日本模式。韓國1976年頒布法令,凡價值100萬美元以上的設備,不允許全部從國外進口,必須在國內制造一部分。從1987年開始,韓國又實施了兩個“機械零件和材料自主制造五年計劃”,明確要求實現4000種機械產品自主制造。這些計劃完成后,韓國進口的依賴度由42%降到26%。
而我國多年來的設備引進缺乏有效地宏觀調控,固有的部門利益與體制性障礙,導致多頭引進、重復引進的現象時有發生,至今無法遏制。有的用戶甚至對其引進的技術、工藝向國內制造企業封鎖、保密。
第二,科技發展缺乏統一規劃,企業各自為戰。用戶使用國家投資一般盡量選擇國外的先進設備,短期看來建設速度快,但往往制造企業還未來得及消化引進技術,用戶又在出國考察準備采購更新的下一代裝備了。外匯雖然花費不少,但國內的制造水平卻得不到應有提高,以致國產設備永遠趕不上用戶要求的速度。
第三,政策導向體現不出鼓勵優選國產設備。按照現行的稅收政策,用戶購買國產重大裝備享受不到任何優惠政策,也沒有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出了問題還要承擔責任,用戶自然傾向選用進口設備,這對我國重大設備制造更難以形成需求拉動。
第四,政府采購難以成為企業自主創新的拉動力。我國現行政府采購政策只包括了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采購,而未包括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采購部分。實際這部分采購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吸引力更大。再就是政府采購是否優先選用本國自主開發的產品只是勸導性的,而非硬性規定。因此,國內企業在政府采購中并沒有得到更多的支持,政府采購對企業自主創新也缺乏更大的激勵作用。
第五,缺乏風險分擔機制。國產設備特別是首臺(套)設備缺乏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和風險規避機制,是用戶不放心選用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解決這一問題有了一些實踐,如山東華魯恒升30萬噸合成氨、2×30萬噸尿素工程建設就是積極選用國產設備較為成功的項目。因為該項目啟用了商業保險機制,對分散業主使用國產裝備的風險,促進大型裝備國產化有積極作用。
《若干意見》細化政策盡快出臺
谷文濤表示,盡管《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出臺后,根據該《若干意見》制定的部分細化政策隨后陸續出臺了,如《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涉及機械行業)、《禁止和限制引進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產業技術目錄》、調整出口退稅率(涉及機械產品)、《財政部關于大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零部件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關于落實國務院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有關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等等,但是,截至目前根據《若干意見》應出臺而尚未出臺的細化政策仍較多,例如本次建議中提到的關于振興規劃中提到的首臺首套風險補償問題。
為使我國裝備制造業盡快走上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他建議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當前首臺(套)的難題。
一是國內能夠制造的堅決不允許進口。在當前國家拉動內需的大背景下,更應鼓勵用戶采用國產設備,尤其是那些國內制造業有能力設計、制造的設備,就不要引進了。
二是政策扶持企業加大研發。加強對企業研制能力水平的評估,凡是具備承擔設計、制造重大裝備的企業或科研單位,國家就應該鼓勵、并出臺相應政策,支持其從源頭開始進行大膽研發。
三是成立產業基金,建立風險分攤機制。為了解決用戶的后顧之憂,應盡快成立首臺首套風險補償機制,建議由政府發起成立產業基金或重大裝備風險保證基金,分擔企業的資金壓力和創新風險;或者成立三方負責機制,國家扛大頭,制造企業與用戶風險共擔。
當然,作為用戶和制造企業,要在國家創造的有利環境下,通力合作。用戶要支持國內自主研制的首臺(套)國產設備;制造企業要以創新、負責和一絲不茍的精神,提供最好的設備和及時有效的服務,以保障用戶設備的安全、高效運行,共同為國家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