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期間包裹垃圾堪憂
11月11日,原本只在學生之間流傳的“光棍節”,在阿里巴巴的發揚光大下,變成了“淘寶節”“剁手節”。從2009年開始,天貓、京東等電商網站借機促銷,交易額已從0.5億元猛增至2013年的350億元,今年光天貓就預計產生500億的銷售額。據了解,今年天貓雙十一期間的訂單將會超過5億,也就意味著,這七天至少會產生5億件包裹垃圾。
截至11日下午14點,全國各大快遞接單量為申通1200萬,圓通1000萬,中通915萬,韻達666萬,天天快遞340萬,全峰136萬,國通50萬,優速45萬,快捷40萬……幾乎每家快遞公司單日處理量均已超過各自歷史峰值。
根據國家郵政局的保守預計,雙十一期間,從今年11月10日到11月17日7天時間,快件總量將突破5億件,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五成,最高的日處理量將達到9000萬件,比去年同期增長38.5%。據悉,這一數據也是9月最高日均處理量的2倍。
但是在各大電商與快遞行業大行其道的同時,我們似乎忽視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量的包裹垃圾改如何處理?
據了解,快遞公司為了保證物品的運輸質量,都會對其進行層層包裹,即使一件很小的商品,也會被包的嚴嚴實實,更別說需要輕拿輕放的和一些大宗物品,商家對其包裝可謂煞費苦心。
一般快遞包裝都為袋子或者盒子,材料有紙板、塑料、泡沫甚至玻璃或者其他復合材料。對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包裹只是一次性消費,他們拿到自己快遞物品之后,就會將厚重的包裹隨手扔掉,而這些扔掉的包裹材料便化身為垃圾。
如果按每個包裹產生一份垃圾來算,那么今年至少會產生5億件垃圾,而且這還只是包裹的數量,如果再算上5億件商品日后損壞或者廢舊再次產生的垃圾,那么這個數據真的無法想象。對于這么多的包裹垃圾,我們很難估算出它們重量或者占地面積,但是光是“5億”這個數量,就值得我們對“雙十一”快遞垃圾加大關注。
據了解,全國物流行業每年在包裝上所花費的費用有上百億元,外包裝一般約占商品總價值的10%,而且很多包裝都得不到有效回收,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近10億的包裹變成了垃圾。這不但造成了浪費,也大量垃圾也對環境造成了重大的負擔。
據報道,已經有相關快遞公司對包裹垃圾做出了對策,通過對與客戶進行交流,可以對消費者不需要的廢棄包裹進行回收,快遞公司再對其進行加工處理,二次利用。但是這些方法在實施的時候,會遇到不少阻礙,比如說消費者對包裹垃圾回收并不重視或者不配合。
希望有關部門盡快重視或者解決包裹垃圾這個問題,另外我們個人也要做好自身垃圾的分類回收,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