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石油化工設備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的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經過20余年的自行研制、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尤其是經過一批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大型合成氨、大型尿素和大型乙烯裂解以其后處理關鍵設備的研制的洗禮,我國石油化工設備制造行業有了飛躍發展。主要石化裝備制造企業已經擁有較好技術和裝備,某些大型石油化工、化肥、無機化工裝備的制造技術達到較高水平,也生產出一些不亞于世界同類產品水平的設備。一般的塔器、容器、加熱器、換熱設備等國內設計、制造較為成熟,與國際水平差距不大,制造能力已經過剩。
由于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為石油化工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今后5—15年仍然是石化工業發展的良好時機。預計“十五”將建成幾個千萬噸煉油基地;繼續完成燕山、揚子、上海、齊魯、大慶、茂名等乙烯的改擴建工程,使裝置總體規模達到60—70萬噸/年;合資興建南海、揚子、上海三個世界級的60—90萬噸/年乙烯聯合裝置。還有天津、中原、廣州、獨山子、遼化等中、小乙烯的挖潛改造;以及一批中型化肥廠的改造等。
以上一大批石化項目的建設和改造,是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發展難得的機遇。在“十五”規劃實施第一年——2001年,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就已經取得了可喜成績。從全國207家年產值500萬元以上、主營石油化工專用設備(靜設備)的制造企業(不含生產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的鍋爐、重型等兼業廠)的生產經營數據看,石油化工設備行業經濟運行效益有很大改善,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50億元,比上年增加14%;產品銷售收入46.7億元,比上年增加13.3%;實現利潤總額2850萬元,一舉扭轉上一年虧損3078萬元的局面。行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進展,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從2000年的6萬人減少到2001年5.4萬人。
然而,我國的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產品性能和質量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國大型乙烯裂解及其后處理成套工藝設計滯后,仍需購買國外技術;加之合資項目由于使用國外資金和國外設計,造成國產設備難于進入這些大型裝置。因此,加入WTO后,可能導致國外石化設備大量涌入,對行業造成嚴重沖擊。據海關統計:2001年進口“熱交換裝置”12629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55.6%,“提凈塔”186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256%,“精餾塔”237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1814%,“其它蒸餾或精餾設備”2717萬美元、比2000年增長45.4%。面對進口設備的挑戰,石油化工設備制造企業只有加速企業改革和技術改造,增強企業技術創新和開發能力,轉換經營機制,提高產品競爭力;積極采用國際標準,通過建立同跨國公司的合作關系,參與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全球生產體系,充分發揮我國一般石油化工設備質量好、價格低的優勢,參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發揮行業協會在溝通用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向政府進言采取相應政策措施等作用,促進我國石油化工設備制造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