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核電裝備偽國產化企業要講商業精神
“中熱西冷”,這是前不久筆者參加第八屆中國國際核電工業展覽會留下的深刻印象。
走入展館,中方企業與外方企業被涇渭分明地安排在左右兩側。與人頭攢動的中方展臺相比,外方展臺顯得頗是冷清。有時,外方展臺的工作人員干脆就三、五人聚一起聊天。對于他們來說,發達國家的核電新項目少之又少,如果不是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核電,還真不知道到哪兒去找市場。但是在這次展會上,外方企業還是遭到了“冷遇”。
展會上的“中熱西冷”、國外核電裝備企業的遭“冷遇”,這種現象的背后,其實是中國核電項目采購過程“內傾”的反映。
我國核電建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家大力推進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把裝備“國產化率”作為衡量一個核電項目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就客觀上促使項目業主在采購核電設備過程中更傾向于選購國產貨。而國外核電裝備企業要想在中國核電的加速發展期分享更多利益,必須滿足中國核電項目采購“國產化”的要求。于是,他們紛紛把目光瞄準中國企業,主動伸出合作的橄欖枝。同時,急于拿到更多訂單的中國企業,也渴望得到國外核電裝備企業的技術支持。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但事實上,這樣的合作往往并不真正涉及核心技術的轉讓,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中方主要只負責一些科技含量較低的生產環節。“這樣的合作,中國企業就成了一家裝配廠。”一位業內人士這樣對筆者說, “有些企業與外方合作的初衷,就沒想掌握人家的核心技術,而只是為了自己能分上核電快速發展的一杯羹。”此類中外合作,雙方的著眼點可謂心照不宣,就是為了讓合資產品打上“國產化”的標簽,堂而皇之地參與核電項目競標。
而剝下其“國產化”標簽,內核仍是地地道道的進口產品。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尖銳地指出,核電裝備存在“偽國產化”現象。“企業告訴我產品實現了國產化,怎么我在日本工廠里看到了呢?”張國寶在一次講話中說。
應該看到,“偽國產化”并不是核電裝備獨有的現象。只是我國核電事業快速發展、技術裝備與國外存在著較大差距、國家重視核電裝備國產化等各種因素交雜在一起,致使這種現象在核電項目中似乎更為突出。
目前,我國核電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和瓶頸問題,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研發和設計能力還很不完備。在裝備方面,雖然這些年有了很大提高,但總體而言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提倡核電裝備“國產化”,對于盡快縮短這方面的差距是有益的。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核電裝備短期內要實現自主國產化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對此必須充分認識,客觀看待。從宏觀管理部門到企業,都要頭腦清醒。特別是企業,在其中是發揮主導作用的,要講商業精神,講社會責任和大局意識。切莫讓“國產化”的光環耀暈了眼,使“劣幣驅逐良幣”,讓“偽國產化”阻礙核電裝備真正“國產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