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載機需求增長難敵產能擴張
國家實施的宏觀經濟調控抑制了中國裝載機行業超高速的增長。但2005年1-10月中國裝載機行業市場總的運行情況比較平穩,且穩中有升。估計這種發展趨勢會持續到2006年。
與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10月增長了6.8%,由于我國裝載機市場銷售量基數比較大,這一增長也相當可觀。這說明我國裝載機行業到目前已經進入理性發展階段。預計全年14家主要裝載機制造商總的銷售量會達到 91300多臺,比2004年有6.4%左右的增幅,全
行業(58家)生產裝載機將超過11萬臺。
集中度提高
回顧裝載機行業的歷史,每次宏觀調控之后,市場集中度都向龍頭骨干企業集中。數據顯示,1989年-19 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宏觀調控,使得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市場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個百分點左右,這次也不例外。經過這3次宏觀調控,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共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見表)。
可以看出,在14家裝載機企業中,前3名龍頭骨干企業的柳工、廈工及龍工,到2005年10月為止的市場占有率為51.21%,2004年同期為47.93%,增加了3.28個百分點。實際上2005年1-10月的市場增長量基本為3家龍頭骨干企業所占有。從銷售數量可以十分清楚看出,市場在向龍頭骨干企業集中,這是整個行業在向良性方向發展的表現。
出口快速增長
今年以來中國裝載機出口量的增長率遠遠超過了近兩年來國內市場“井噴式”的增長率,中國裝載機開始真正走向國際市場。
2004年柳工出口裝載機突破了200臺,比以前出口最多的年份翻了3番以上。到今年10月,柳工的裝載機出口已超過600臺,是2004年的3倍,其中出口歐盟73臺。
徐工到10月也已出口裝載機800余臺,其中一單出口ZL50G裝載機50臺到波蘭。其他如常林、廈工、成都神鋼(原成工)、臨工等都加大了裝載機的出口力度,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這幾家企業從今年元月到10月出口都在100臺以上,常林已達280多臺。新入裝載機行業的福田重工,到 10月出口裝載機也已超過200多臺。
業外企業涌入
目前中國裝載機行業1t以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有130多家,據30多家主要企業統計,其年生產能力已超2 0萬臺。產能大增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行業外的企業大量進入裝載機行業。前幾年由于中國裝載機行業超高速發展,且仍有一定利潤空間,在紅火的市場吸引下,許多其他行業的企業紛紛進入裝載機行業。比如汽車行業的宇通,農機行業的一拖、山東的常林不但進入裝載機行業,而且已具備了1000多臺至2000多臺以上的市場規模。特別是2004年福田重工從農機行業進入裝載機行業,到今年10月為止,用了1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裝載機銷售量2600多臺,把前10名的兩家老牌裝載機企業甩在了后面,位居前9名之列。另外工程機械領域的推土機行業、叉車行業、建筑機械行業、挖掘機行業等部分企業也進入了裝載機行業,使裝載機行業的產能迅速增加。
二是民營資本大量進入裝載機行業。到目前民營資本已占到40%以上,還在繼續上升。特別是近兩三年來我國裝載機行業“井噴式”超高速發展,民營資本更加大量進入了裝載機行業。比如山東的泰安魯能、肥城松特重工、肥城金城機械、臨沐山東卡特重工,青州威猛、福建的廈門蓋克、廈門天馬、廈門大山、廈門金華、廈門廈強、廈門欣廈龍、三明廈宏等。可以想像這么多的民營資本進入裝載機行業,自然會引發裝載機產能的增長。
三是主要裝載機企業通過技改擴大了產能。這些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不斷向前推進,我國許多老牌的裝載機企業大多數都將企業搬至城市外建新企,如此一來,企業面貌不但煥然一新,而且產能也大增。廈工目前在新區年產能已達2萬臺,還有臨工、成工、徐裝、泉州建德等產能也都有大幅增長。另外許多主要企業即或是未能搬遷的也都進行了大的技術改造,大大擴充了產能。比如柳工本部經過技術改造,裝載機的年產能基本上可達2萬臺,在江蘇鎮江投資建“江蘇柳工”,其裝載機的年產能也可達3000-5000臺。上海龍工經二期技術改造,裝載機的年產能也可以比較輕松地超過2萬臺。
四是中小型裝載機企業通過改革重組擴大了產能。通過近十多年來的激烈競爭,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國有裝載機企業,如四平華銀、朝陽工程、煙臺工程、衡陽工程等逐步退出了裝載機行業,在近兩三年裝載機市場紅火的情況下,通過改革改制、收購兼并、破產重組等方式,這些企業更換門庭后,又重振旗鼓,以新面貌回到了裝載機行業。比較典型的如四平華銀,通過破產重新建立的“吉林恒業工程”,產能不但在恢復,而且有所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目前中國裝載機市場仍然是經久不衰,但目前中國整個裝載機行業產能已大大過剩,市場競爭必然更加激烈。
小裝異軍突起
小型裝載機(1t、1.5t及2t,主要是1.5t型)近兩年來市場增速都相當快,制造企業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近幾年增長率都超過35%以上,特別是2004年增幅達90%,這給了人們一個信息,小裝可能像兩年前小挖一樣,出現快速發展之勢。
2004年做小裝的專業企業,如廈工集團所屬的“廈工新宇”、徐工集團所屬的“徐特”、柳工所屬的“江蘇柳工”等。這些企業都是以小裝作為主業的獨立核算的企業,把小裝作為單獨的產業來抓,因此上得很快。例如廈工新宇20 04年ZL15型做到近650臺,比2003年的182臺幾乎增長了近3倍,徐工徐特2004年約600臺,幾乎比2 003年翻一番等。
至于1t以下的小型裝載機(就把它叫微型裝載機,簡稱“微裝”)投入批量生產開始出現在山東青州,是由于手扶拖拉機加動臂、鏟斗改裝而成的,也有用拖拉機傳動件,加上專用車架改裝而成的等。由于市場需求加速,發展很快,到目前比較先進的已經沒有了拖拉機的氣息。
微裝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的青州、萊州、泰安;河南的鄭州、鞏義、洛陽;河北石家莊以及安徽阜陽等。青州目前微裝制造企業約有70多家,年產銷6000-8000多臺;萊州沙河鎮及其附近大約有100家,年產銷近萬臺,沙河鎮的“萊工”,年產銷量在1000臺以上。年產銷量最大的“青州凱豐”到10月已超過2000臺,今年估計能超3 000臺。估計中國微裝企業已達200家以上,總產銷量已在1.5-2萬臺之間。
外資加速滲透
中國裝載機市場占據了世界2/3以上,早以令世界裝載機大鱷們垂涎欲滴。最近世界裝載機大鱷們想通過向中國裝載機骨干企業滲透來大舉進入中國裝載機市場。
他們以為最好的辦法是將中國裝載機的龍頭骨干企業收入囊中,這樣很快就能控制中國裝載機市場。但由于外資并購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是必須控股;第二是銷售權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無論哪個中國企業都不甘心放棄自己數十年的積累委身外資品牌,因此收購也就無法實現。于是他們的目光就轉向了處于搖擺動蕩的第二層次企業,并加快了實施速度。到目前卡特已成功收購了山工、神鋼收購了成工,最近美國凱雷又收購了徐工。第二層次的裝載機骨干企業已岌岌可危。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企業與政府研究所所長路風教授新近在廈門工程機械會議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跨國公司的強勢進入,已對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必須引起政府機構、協會組織和相關企業的高度重視。”他認為,工程機械行業大企業之間要有保護產業“生態鏈”的意識。如果排頭兵企業被跨國公司的產業資本收購,行業的“生態系統”必然遭到破壞。從這個意義上講,外資并購龍頭企業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對被收購企業本身,對整個行業而言可能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