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運輸車的發展與變化
農用運輸車自1997年誕生以來,以適應我國農村道路條件和農民購買力水平,符合農民的使用要求等特點得以迅速發展。2002年,估計年產量可達270萬輛,社會保有量約2500萬輛左右,成為我國交通運輸工具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發展,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上世紀80年代初,剛邁進社會的農用運輸車結構比較簡單,用途也比較單一,單純為解決農村的短途運輸。它的技術尺寸大多是:三輪農用車時速約30~40km/h左右,載重量300~500kg配套動力采用170F、175、180水冷柴油機,相對馬力較小,直接鏈傳動,結構簡單,操作不便,售價在2000元/輛以內。四輪農用車時速 在40km/h左右,載重量1000kg左右,配套動力采用195(12HP)柴油機,初期未配裝減震鋼板彈簧,有簡易駕駛室,車型有平頭和尖頭兩種形狀,爬坡度在20%左右,售價約10000~15000元/輛。
農用運輸車發展到80年代中后期,全國生產企業達150家以上,年產量也達50~60萬輛,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當時國家主管部門從管理、技術、標準、行業規模上都注重起來,先后成立了三、四輪農用車行業協會,明確了歸口單位,也有了統一的技術標準。1993年5月由公安部部長發布了農用運輸車安全標準,其中規定:
三輪農用運輸車是指發動機為柴油機,功率不大于7.4kw,戴重量不大于500kg,最高時速不大于40km/h的三個車輪的機動車。
四輪農用運輸車是指發動機為柴油機,功率不大于28kw,載重量不大于1500kg,最高時速不大于50km/h的四個車輪的機動車。
農用車的系列型譜規定:三輪農用車分為0.3T、0.5T和0.75T級三種,四輪農用車分為0.5T、1T和1.5T級三種車型。
到了90年代,根據市場需求,1995年公安部又規定允許三輪農用車可以配裝195柴油發動機,四輪農用車后軸允許裝雙輪胎。
農用車行業發展到今天,許多技術要求又顯得落后,某些參數不適應市場需求,經過專家們調研,根據我國現在城鄉公路越來越平坦,集工廠與用戶的需求,又對農用車技術做如下調整:
三輪農用運輸車:
最高設計車速不大于50km/h,最大設計總質量不大于2000kg,長不大于4.6m、寬不大于16m和高不大于2m的三個車輪的農用運輸車。
四輪農用運輸車:
最高設計車速不大于70km/h,最大設計總質量不大于4500kg,長不大于6m、寬不大于2m和高不大于2.5m的四個車輪的農用運輸車。
對載重量分等,三輪農用車統一改成質量不大于2T,對長、寬、高都做了放松。四輪農用車載重量的標準是要求總質量不大于4.5T級,相應對長、寬、高都做了適當放松調整。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過去對三輪農用車的配套動力限制在195、1100、12-15HP單缸柴油機?,F在對此未做硬性規定,根據環保要求,再配單缸柴油機的三輪農用車必須裝限油器,以減少噪聲和排放污染,亦可配裝排放較好、噪聲較低、儲備功率較大的二缸柴油機,如280、285或三缸柴油機380等型號。
四輪農用車配裝的發動機過去限制在單缸機至四缸485型號柴油機,現在也不做硬性規定,490、4110、4115型號柴油機都可與四輪農用車配套,以適應裝載、加速、爬坡和自卸等功能需求。
再一顯著變化是:從過去的品種比較單一過渡到多樣化,像三輪農用車從手把式向方向盤式過渡,現在方向盤式三輪農用車數量已超過手把式;從鏈傳動向連體后橋傳動過渡,減少噪聲,降低成本,減輕自重,又逐步采用轉向軸傳動,使傳動結構更加合理;從敝篷式向全封閉駕駛室過渡,增加其舒適性、安全性、可靠性。
四輪農用車品種更是多樣化,尖頭、平頭駕駛室,單排、一排半、雙排的都有,貨車、廂式車、工具車都具備,用戶可根據不同的需求而選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