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工具企業縱論2006年行業形勢
2005年12月10日~12月1 2日在桂林舉辦的中國機床總公司2005年年會暨”2006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市場形勢和對策研討會”上,眾位企業高層就我國機床工具行業的現狀及新走勢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和預測。
中國機床總公司總裁邢敏在講話中表示,以每年增長1萬臺的速度發展的機床行業總產值在2005年可突破1 500億元,增速達到20%,其中數控機床產量將超過5萬臺。在即將出臺的《國家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中提出,未來5年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將營造20個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而“十一五”末期,國產數控機床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將突破50%,國產機床產品將提高到60%。
業內人士徐正平曾根據常用的兩個數學公式的推導堅定了業界對市場的信心,在移動平均趨勢法中,將移動期N取5年或8年,則2005至2006的中國機床銷售仍是增長;用平滑指數法的回歸分析測算,結論也基本相同,而在這次論壇上他表示仍然看好機床市場的未來。
但與前年年末對2005“平穩增長”的預測相比,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楊學桐對2006年的發展形勢的預測則少了些樂觀,“從目前看,行業實力比過去好,但明年肯定比今年的形勢嚴峻,讓人擔心。”他認為,2005年機床從高速增長向平穩回落明顯,今年將繼續收縮,市場從全面需求到大型、重型、精密機床的局部需求滑落,普通機床旺勢減弱。部分產品出現積壓。其次,行業將從全面發展到重點發展數控精密高速機床受到重視,此外企業兼并重組分化勢頭明顯。
喜憂參半 利弊相生
楊學桐分析道,多年來機床行業在一個相對狹窄的范圍內競爭,很多核心加工部分進不去,比如汽車的幾條核心生產線,國產機床始終徘徊在其外緣。需要警惕的是,目前不少用戶行業遇到的低速增長也漸漸作用到了機床業身上,汽車、發電、冶金等產能超過需求,再投資很難。此外,2006年國債項目會減少。特別是主機項目會減少,機床企業需要尋找新的發展點。
不過,有利方面仍然很多,首先是部分相關產業還在繼續發展,對機床拉動有積極影響,比如電工行業預計2007開始回落,還有一年緩沖。另外模具、通用機械、農機行業勢頭不錯,雖然汽車出現低潮,但汽車零部件狀態喜人,對機床業拉動仍強勁。而開始啟動的“十一五”重大項目也給機床行業帶來新機遇。而成套設備、高精度機床需求依然火爆,這在國家對機床業的針對性支持上有所體現。國務院近期將要出臺《關于振興國家裝備制造業的幾點意見》涉及的1 6個領域重點裝備中1 1個與機械制造相關,其中一項就是發展大型、數控、精密機床,改變依賴進口的狀況,并出臺系列支持措施。
針對這種喜憂參半的行業前景和難以左右的市場走勢,著名機床專家恩寶貴再次強調了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于裝備工業的重要性,提出機床企業幾大必需轉變,從重數量輕效益轉為重品質重效益,從仿制引進技求向自主開發創名牌轉變,從重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轉變,從重主機向主機配套協調發展,從單一產新向既產新又改舊的節約型產業轉變。
而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給企業提出的建議,首先是克服趨同化,進軍新領域。要把投資引導到創新上,開發生產模具行業急需的高速銑床、加工中心;電子信息產業需要的各種機床;發動機及油泵等需要的精密加工機床等。并實現由單機供貨向成套供貨的轉變。三是必須提高機床的可靠性和產品壽命,確保交貨期。
而對于在行業峰谷山巔摸爬滾打多年的企業們而言,卻表現得平靜如水,正如一位業內老專家所言,“這些經歷了大風大浪的企業們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對最困難的狀況也有相關對策。”
企業之聲:
桂林機床集團公司總經理 尹向東
作為主辦此次活動的東道主,尹向東表示,桂林機床明年要加大大型、重型、特大型數控機床和數控萬能銑頭的生產,壓縮低檔普通機床的產量,集中力量提高龍門系列產品、五軸聯動機床、五面體加工中心等高檔產品的水平。
沒有雄厚背景和有利地理位置的桂林機床只能靠苦干加巧干來求生存發展,而自動萬能銑頭技術和五軸五聯動數控龍門銑床卻給了桂林機床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將來這種科研帶頭作用將會繼續發揚,目前公司已為十一五儲備了600余個新產品,數控產品產值達到總額的60%。
引進戰略合作伙伴——蘇州科賽投資發展集團公司之后,尹向東表示,將進一步精干數控機床主業,延長產業鏈;并發展汽車零部件和模具生產規模,爭取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4億元,2007年8億元,2010年突破25億元。
秦川機床集團公司董事長 龍興元
龍興元認為,2005年數控磨齒機產銷的增速達到30%~40%,2006年的增速下降到1 0%~1 5%。他表示,秦川未來將專注于高精密數控機床生產,以“三精”(精密加工、精密檢測、精密裝配)為基礎,打造“三高”(高端市場、高端技術、高效益)強企之路,提出“不求全面但求最強,不求全面但求特色”。堅持高端路線的秦川已在中高檔數控系統領域積累了1 2年,目前正在籌備成立西安秦川數控系統工程公司。
在資本整合方面,龍興元坦率的表示,機床行業缺乏資金,需要資金流入。但他表示秦川不提倡引入戰略投資者,使奮斗多年的民族產業列入了競爭者旗下的一環。
重慶機床廠廠長 廖紹華
廖紹華算了一筆帳,以證明定位市場空間的寬松。作為齒輪機床的老大哥之一,他表示重慶機床廠的定位首先在于汽車,從2005年汽車年產量550萬輛,到2010年的1000萬輛,有多少變速箱有多少齒輪的需求呢?他估計汽車齒輪將會有200億到500億的銷售收入,而服務于此的機床企業必大有可為。
但廖表示,我們不愿意看到行業的低水平重復建設,甚至把主力廠家拖垮。
南京第二機床廠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亞平
對于改制完成這一說法有保留意見,胡亞平提出了“后改制時代”的概念,他認為,改制沒有最后期限,也沒有特定模式,并非國有產權完全退出就意味著改制完成與否,民營企業也有倒閉的,關鍵是好機制加上經營班子的正確思路。
關于德隆系給南京二機床帶來的得與失,他有很多話要說,慶幸地是在這次危機管理中,當前二機床已成功擺脫了德隆系的陰影,開始了新一輪改制和戰略整合。“全盤否定是不對的,應該說德隆不是一無是處,不能否認資金注入的作用,德隆戰略管理、運作上還是有可取之處的。”而對于德隆集團自身的崩潰,他比較認同郎咸平的意見,由于“核心產業缺乏整合互補,當機械、石化、礦山主業等同時下滑時,金融資本非但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釜底抽薪。”
天津第一機床廠廠長 金毅
“老字號要變個活法”的天一機,借企業改制東移戰略,投資近5億元將企業納入天津濱海新區,已形成數控齒輪機床研制基地,我們的產品將向“高速、高效、復合、智能、綠色”方向靠攏,確保產品尤其是數控弧齒錐齒輪成套化機床的制造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打造全國知名品牌。
星火機床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李維謙
李維謙表示,理念創新是最高層層次創新,接下來才是管理、技術創新。技術創新來源于理念,一個領導的理念必須要領先。
他引用了西點軍校一句很重要的訓言,“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理由”來鼓勵在座企業重視合同執行。他說,當很多企業宣稱訂貨到明年了后年了,卻一直拖拉,為什么不今年
干完呢?目標為王這句話很重要,只有敢想敢做才能將一系列不可能變成可能。
杭州機床集團公司總經理 孫益民
孫表示,杭機“十一五”要堅持以機床為第一主業,建設I 2萬平方米的機床制造基地,做精、做強不做大。
已著手組建“應用工程部”的杭州機床認為,目前真正能夠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服務的國內機床企業似乎還沒出現,而很多國外企業已經可以針對某個系列或者某個型號的產品提供非常專業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必然是杭機的一個努力方向。孫關于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句經典概括便是,“從發展的角度看,機床廠商提供給用戶的實際上是一個工藝方案,而機床只是一個載體。”
上海機床公司總經理 繆穎
“極端制造”再次成為上機吸引眾人眼球的特色話語,繆穎一再強調,“上機明年要加快大型數控外圓磨床、專機和小型數控磨床的發展,突顯‘極端制造’提升上機的核心競爭力,主攻大型、專用、數控、精密四大方向。”
而極端制造是指在極端條件或環境下,制造極端尺度或極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統。主要應用在航天飛行器、超大型發電設備、超大型冶金和石油化工設備等極大尺寸和極強功能的重大設備制造,以及微納電子器件、微納光機電系統等極小尺度和極高精度的產品。
青海華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薛同毅
薛在分析了當前機床企業面臨的一些問題后,提出要正確處理技術引進與吸收消化、短期效益和長期穩定效益、共性技術與專門化技術、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企業信息和行業信息共享,以及正確處理科技成果數量與有償的面向社會,使其產業化等等幾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