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實機械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壓實機械是基礎設施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技術設備,其生產和使用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密不可分。中國壓實機械自20世紀50年代創業以來,背負著民族的希望一路走來,現已發展壯大為壓實機械生產和使用的第一大國。但就技術層面而言,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 行業格局:結構主體動蕩,群雄逐鹿中原
我國壓實機械制造業伴隨著共和國應運而生和發展壯大,乘借改革開放的東風與世界接軌,壓實機械的生產與消費都已走向了世界的頂峰,行業發展也形成了新的格局。
1.1黑馬不斷涌現,龍頭遭遇挑戰
20世紀60到80年代,洛陽建筑機械廠、徐州工程機械廠和上海工程機械廠一直名列三甲,奠定了中國壓實機械的行業基礎。1986年徐工超越洛建成為行業龍頭,往后又有三明重機廠超過上海工程名列第三,“東西兩霸,江南一跨”,加上20多家零星生產企業構成了世紀交替時期的行業格局。
1998年以來由于市場需求的拉動,國內有更多的企業涉足壓路機生產,不斷有黑馬涌現,先是江陰柳工、常林股份勝出,又有山推、三一重工和山東常林涌入,中聯重科與天津鼎盛又跟了上來。特別是山東常林,僅幾年時間就躋身行業前列。
與此同時,龍頭企業徐工壓路機銷量卻連續滑落,由2003年的5239臺跌落到2006年的2683臺,東西兩霸的差距也由2.7:1縮小到1.4:1,與一拖工程的銷量比僅有16個白分點之差。
1.2股份制成主體,跨企資本搶灘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壓實機械行業已形成了國有、民營與外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而股份制企業占據了行業主體。以國有控股的徐工科技、常林股份及民營控股的三一重工為代表的7家股份制公司,壓路機合計銷量約占行業總銷量的一半。
由于中國壓實機械機械市場的繁榮,世界各大工程機械跨國公司紛紛來到中國投資建廠。成立于1997年的英格索蘭(無錫)道路機械有限公司開始了外資搶灘登陸的先河,隨后卡特比勒、戴納派克、寶馬格、酒井、維特根都分別在中國設立了獨資公司,德國的Viberomax、Protec分別與山東常林及山東工程組建了合資公司。至此,世界著名的壓實機械跨國公司已全部登陸中國,群雄逐鹿促成了中國壓實機械市場的國際化。
1.3基礎部件滯后,損益累及整機
對壓路機而言,70%以上的故障來自基礎部件,特別是液壓元件和發動機。其他一些質量問題,如振動參數、制動性能、滲漏油、排煙度等,也多取決于基礎件的制造和裝配質量。這方面的缺失,在過去的技術引進中一直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