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擴展裝備制造業投資機遇
2009年2月4日,國務院原則通過《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下稱《規劃》)以來,不斷傳來裝備制造業數十、百億元的大投資項目新聞。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邢國均對《中國投資》說:“《規劃》將是國務院繼2006年《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下稱‘8號文件’)后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又一重要政策。《規劃》在指導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中貫穿著科學發展觀,具有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重視長遠發展的辯證思維和戰略眼光,體現了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要求,既延續和重申了‘8號文件’中的重要方略,又與時俱進,因應形勢,廣納業界建言而提出重要的‘新政’。從《規劃》給裝備制造業帶來的利好看,它必然會給裝備制造業帶來很多重大的投資機遇。裝備制造業近日的大投資項目,反映了裝備制造業企業抓住機遇求發展的信心”。
記者采訪發現,《規劃》中的新亮點受到裝備制造業人士的普遍歡迎,大家對突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困難,做強做大中國裝備制造業充滿信心和激情,表示要抓住《規劃》帶來的重大投資機遇。
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
是刺激投資的最大亮點
大力推進技術裝備自主化,是這份《規劃》中最大的亮點。《規劃》中提出“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結合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這些都讓國內裝備制造業感到振奮。
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裁鄭建華對《中國投資》表示:“《規劃》大力推動技術裝備自主化,有助于提升‘中國制造’核心競爭力。裝備制造業自主化目前最主要的難題,還在于市場培育。我覺得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是《規劃》中最令人感到鼓舞的一條。”中國裝備制造業雖然在整體上和某些領域里跟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但這并不是要命的差距,而且國內企業在某些領域已具備了研制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技術裝備的能力,但由于很多工程項目主管方偏愛用國外企業的產品、國產首臺(套)裝備沒有人愿意用而難以進入市場。
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對《中國投資》說:“依托重大工程項目推進自主化是個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政府鼓勵和促成使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國企業重大技術裝備制造水平,培育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像我們通過參與嶺澳核電站的裝備制造,現在已經能自主制造二代改進型核電站的主要裝備了”。
據統計數據,中國近年來購置裝備的固定資產投資中50%以上依賴進口,像光纖制造、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石油化工、轎車工業、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等裝備,絕大部分市場被外國企業的產品占有,中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每年的外貿逆差數以百億美元計。這種情況除了前述國產首臺(套)裝備的問題外,也跟我們的產品更新換代、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有關。
國家應當提高一些大型項目和重點工程的國產化率,加大對一些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自主創新。《規劃》提出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為自主裝備進入重大工程提供了機會,使它們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提升和進步。這個機制,非常必要,也很有意義。從眼前說,隨著國家萬億投資計劃的推進,大批重大工程項目陸續開工,也需要大批重大技術裝備,首選國產裝備可以幫助國內裝備制造企業早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可以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
邢國均對《中國投資》說:“清朝搞洋務運動的李鴻章、左宗棠們都知道裝備工業在國家經濟和安全上具有戰略性意義。重大技術裝備不能自主、依靠外國,是難成強大之國的。從國際經驗看,我們還要考慮通過立法形式來加強使用國產裝備和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建立優先使用國產裝備的長效機制。歐美日韓都有促進使用國產裝備的法律。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必然推動對技術創新的投資,從而也推動產品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還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相契合”。
關鍵零部件將成重點投資領域
“關鍵零部件和材料一直是制約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瓶頸之一”,機械工業聯合會裝備工業問題專家邵振偉對《中國投資》指出,國內裝備制造業長期以來都是“強整機、弱部件”,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在整機方面國內企業已做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在關鍵的零部件如發動機、液壓件方面還要大量進口,結果受制于人,約70%的行業利潤被進口零部件吃掉了;從數量上看,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一大鋼鐵使用國和第一大鋼鐵出口國,但是國內裝備制造業用的許多鋼鐵材料必須高價從國外進口,國內鋼鐵企業不愿投資研制適于重大技術裝備所需材料,因為給房地產業生產鋼筋投資少賺錢快。
關鍵零部件和材料在《規劃》中第一次被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規劃》還建議政府部門出面支持、引導裝備制造業突破基礎零部件的研發薄弱環節,主機企業與配套件企業組建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通過資產重組或并購組建數家大型基礎零部件企業集團等。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對《中國投資》說:“我們需要的很多基礎零部件是從競爭對手那里買來的,長期這樣可不是辦法。這次《規劃》切合實際地提出自主發展基礎零部件,抓住了行業發展的核心問題。國家對發展基礎零部件的具體扶持政策需要實施細則來明確”。
國內基礎零部件生產領域長期存在著散亂差的問題,企業非常小,非常多,大都是低水平重復,技術水平都不高,所以整個零部件行業實力不強,國外零部件乘虛而入。“如果國家能對某些重點零部件的自主研發進行立項支持,相信會有很明顯的促進作用,也能逐步解決制約國內裝備制造業的關鍵零部件瓶頸問題”,瓦軸集團董事長王路順利對《中國投資》說。瓦軸集團是國內領先、具有國際水平的軸承制造企業;而在瓦軸集團周圍就有數百家軸承制造小企業。在軸承、液壓件等行業,都曾出現過國家對某項技術進行聯合攻關后國內相關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的情況。邵振偉認為,“關鍵零部件和重要材料將成為今后的一個重點投資領域”。
骨干企業聯合重組打開投資新空間
中國裝備制造業整體說起來盤子很大,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并不多。以國內機械行業為例,行業市場集中度低,業務條塊分割嚴重(軍工企業尤甚),由于地方保護和投資沖動導致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研發投入不足和高端產品自主化程度低,雖然國內企業每年大量生產和使用機械,但要找到能與此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相當的大企業卻不容易。國外裝備制造業巨頭如西門子、阿爾斯通、三菱、通用電氣等都是跨國公司,都具備總承包、集成和研發制造等綜合服務能力,國內大多數裝備制造企業還以制造加工為主,甚至還有以簡單組裝為生的。
《規劃》“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發展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為國內裝備制造企業打開了新空間,對整個裝備制造業是個長期利好。如果政府協調推進行業聯合重組,對構建世界級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又好又快做大做強中國裝備制造業無疑是非常有利的。在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的產業鏈競爭觀點看來,“這種大型企業集團將更多地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位置,在產業鏈競爭中更有實力”。
“中國經濟的成長關鍵在于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亞洲制造業協會秘書長羅軍對《中國投資》表示,“中國制造業現在已經到了消化吸收進行再創新的階段,中國制造業的重點將進一步向裝備制造業和高新科技領域轉移,將從過去片面注重制造環節向研發與制造相結合的戰略轉變。中國在未來10年內將出現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中國制造業來講,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中國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也將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國際化進程,促進有實力的企業加快全球并購,將在技術、品牌、市場方面獲得更多先機”。
沈陽鐵西區副區長董峰博士對《中國投資》說,《規劃》的措施將有利于產業集中度的提高,一些富特色和有競爭力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將快速崛起。鐵西區正在按《規劃》要求,大力調整和振興裝備制造業,在考慮增加對裝備制造業的投資。“隨著《規劃》的落實,中國將崛起一批管理水平較高、綜合制造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世界級裝備制造企業。沈陽機床集團正在為做大做強中國機床裝備產業努力”,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對《中國投資》表示,“中國裝備制造行業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絕不是暴利行業,很需要國家對龍頭企業在兼并重組時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現在這個時候進行并購,能以較低價格拿到優質資產,還可掌握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但實際做出并購行動的還很少,因為大家擔心‘買得起,養不起’。”
對現代制造服務業和信息化的
投資要加強
“與‘8號文件’相比,《規劃》的目標更集中,重點更突出,任務更明確,措施更有針對性。其中提到的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新增長點和重要發展方向,它的附加價值相當高。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不夠,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升級產品、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薄弱環節。中國制造業要形成完整、系統、自主的綜合競爭力,必須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對現代制造服務業的投資要增加”。邵振偉對《中國投資》說。
世界制造業近十幾年來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成為一種革命性趨勢,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增長最快的行業,以現代制造服務業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模式,在當今制造業發達的國家中已占到服務業領域總額的50%以上,成為引領制造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制造業越發達,要求生產性服務業越發達。現代制造企業因應市場和用戶需求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產品的內涵已經從單一的實物,擴展到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國際裝備制造業巨頭如IBM、GE都已在現代制造服務業上處于領先地位,國內企業也有沈陽機床集團要做金屬切削專家、生產盾構機的上海隧道股份要做隧道解決方案供應商等先行者,但我們的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還不能滿足制造業的發展需求。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性服務業的服務方式呈現虛擬化、網絡化的趨勢。《規劃》中沒有提到信息技術,但現代裝備制造業可說是處處離不開信息技術,現代技術裝備無不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現代技術裝備是工業化和信息化最重要的載體。現在的重大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中自動化、智能化要求越來越高,調整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重視信息化”。邵振偉強調,“不要因為這次另外有電子信息產業和船舶工業的規劃,就忽視了裝備制造業中的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業這個詞語有時容易致人誤解,從產業內涵和外延看,裝備工業可能是更科學的叫法,船舶、電子設備也是裝備,許多電腦軟件也是重大技術裝備——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不是微軟,而是美國軍用裝備工業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裝備制造業中制造裝備的裝備(像數控機床、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柔性制造單元和制造系統、工業機器人及電子制造設備等),重要的機械和電子基礎件(像先進的液壓、氣動、微電子與電力器件、儀器儀表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民用、軍用生產所需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哪個也離不開信息技術。所以,在信息化上要加大投資”。
北京畢普創新科技公司執行總裁曾令衛對《中國投資》表示,調整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為信息技術企業提供了機會,因為裝備制造業的企業管理、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都離不開信息化手段,信息技術能大大提高企業的效益和效率,能大幅度增加裝備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比如,企業跨國跨地經營發展,異地協同管理、設計、生產和營銷等會產生對管理軟件的需求,裝備數控化、自動化會產生對嵌入式軟件的需求,ERP、PDM/PLM、CAE、CAD、CAPP、CRM甚至GIS系統,各種應用軟件,在裝備制造業領域會有更大用武之地。“信息化是個要落到實處的系統工程,也要進行調整和升級,不是買了幾臺電腦辦公和建立了網站就叫信息化了”,曾令衛說,“從我們公司給一些裝備制造企業做的信息化案子來看,裝備制造業如果成功采用信息技術,確實是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