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積極裝備制造振興將呈現“立體效應”
又有兩大行業振興方案提交審議
據報道,裝備制造業和紡織業的產業振興規劃已最終定稿,將于本周三提交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船舶產業振興規劃或將一并提交審議。其他五大產業規劃還在最后的制定修改中,將陸續提交國務院。據了解,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將著力解決機械行業16大重點發展領域中的薄弱環節,對基礎件的發展更加重視,將以發展主機帶動相關零部件發展轉為主機與關鍵零部件共同發展。
裝備制造業是國家的支柱產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對于擴大內需,促進就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裝備制造業門類多,范圍廣。其中機械裝備制造,尤其是鐵路設備制造行業,有望在政策暖風中直接受益,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此次振興方案主要涉及到五個方面:一是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抓住機遇促進產業升級;二是加強自主創新支持力度,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產品升級;三是從政策層面支持企業重組兼并,少鋪攤子,促進企業從"做大做強"到"做強做大"的轉變;四是加快首臺(套)政策落實,鼓勵用戶采用自主化國產設備;五是加強關鍵基礎件的政策支持,促進行業整體技術水平提升。
裝備制造及上下游行業受惠頗多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裝備制造業又稱裝備工業,是為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種技術裝備的產業總稱。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電子和兵器工業中的投資類制成品等。其中重大技術裝備是最能體現一國裝備制造業水準的部分,重大技術裝備是指裝備制造業中技術難度大、成套性強,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對國計民生具有重大影響的。機械裝備制造業是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對我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擴大國內需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至關重要。機械裝備行業處于高速穩定的發展階段,贏利水平逐步提高,2006和2007年均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長速度,機械行業已經成為了工業利潤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數據顯示,2008年11月當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速達26.9%,這預示著2009年投資增長可能會有所復蘇。2008年11-12月,在國家擴張性財政政策對經濟拉動的預期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股價出現了大幅反彈,而鐵路運輸設備行業的收入增速和毛利率也雙雙創出了新高。
雖然受信貸緊縮、房地產行業增速下滑等因素影響,部分機械工業的產品需求可能會有所減弱。不過,中央政府對于經濟增長下滑的風險已經開始重點關注,在十大擴大內需措施之后,又計劃推出包括機械在內十大產業振興規劃。規劃將涉及重大裝備和基礎零部件,尤其是基礎零部件首次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預期的是,未來政府在資金支持、購置國產設備稅收優惠、研發經費支持、并購重組支持等方面,還有望出臺更為實際的措施,這也令機械裝備制造行業的前景值得期待。
裝備制造業不僅自身直接受益于政策扶持,其他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將對其帶來明顯拉動,其中基礎零部件、新能源設備、鐵路設備及工程機械等子行業將獲得較好的成長機遇,裝備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一樣,具有極長的下游產業鏈。據了解,目前國內工程機械行業基礎零部件主要依賴國外進口。國外供應商企業在基礎零部件供給、價格、供貨期、規格等多方面一直采取對我國限制的態度。業內許多大企業一直認為,政府部門應當出面支持、引導工程機械行業突破基礎零部件的研發薄弱環節。政府部門應對基礎零部件技術研究給予減息貸款等經費支持或優惠政策。國家政策引導、扶持零部件企業,通過資產重組或并購組建大型基礎零部件企業集團,增強零部件生產企業的市場開拓及研發能力。可以看出,在振興計劃中,基礎零部件首次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裝備制造業振興計劃對重點升級研發領域也是一大利好。在核電、新能源等重大裝備制造業方面,對企業購置高端、環保設備在稅收上給予優惠,以及對國內用戶采購國產機械裝備也可能給予一定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