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裝備工業快速發展
農業裝備工業是農業生產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工具,是農業機械化的基礎,是農業產業化的支撐。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作用與地位日顯突出,市場迅速升溫,農業裝備工業進入穩定快速發展時期。
農業裝備工業連續三年穩定快速增長
4月中旬,第三屆中國(江蘇)國際農業機械產品及技術展覽會在南京召開。記者在對與會的國內農機專家采訪中了解到,本世紀初我國農業裝備工業曾處于低谷狀態,生產銷售呈連續下滑態勢。自2002年形勢發生了變化,隨著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增長期,農業裝備工業開始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從2002年到2004年連續三年穩定快速增長,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達20.7%,2004年達到近900億。銷售收入年均增長率22.8%,2004年達近860億,行業效益有所改善,2004年利潤總額達24.49億,年均增長率達49.2%。
據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介紹,建國50余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余年來,隨著農業的發展和“三農”的要求,我國農業裝備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已形成基本完整的體系,成為世界上農業裝備生產的大國,為“三農”提供了大量的技術裝備,現能生產14大類,95小類,3000多個品種的農業裝備,基本上能滿足我國在各發展階段的需求。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機制造企業達80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為1466個(不含農用柴油機和排灌機械企業),從業人員37.58萬人,年銷售收入超過850億人民幣。
大中型農機產品成購機農戶新寵
上世紀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機客戶的主體為個體農民,由于其購買力有限,迫切需要小型機具。我國農業裝備工業適時開發研制了一系列小型機具,包括小型拖拉機、小收割機、小農副產品加工機器等,適應了當時的需要。這一時期,我國農業裝備工業不但沒有萎縮,而是有了一個很大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出現以小麥機收跨區作業為代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十年來發展迅速,現在已初步形成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了小規模經營與機械化作業的矛盾。2004年包括農機專業戶在內的全國各類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3214萬個,從業人員達到3836萬人。農機大戶,股份合作社,農業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化服務實體逐漸在成為農機客戶的主體。客戶主體這一變化,要求提供的農業裝備由以中小型為重點向大中型為重點、由單項作業機械為主向復式業機械為主轉變,以適應提高生產率,獲取更大利益的要求。近幾年,我國的主要農機產品呈熱銷局面。2002年,國內企業生產大中馬力拖拉機5萬1千余臺,改變了多年下滑的局面,同比增長17.9%。2004年大中拖拉機產銷達9萬8千余臺,同比增長83.93%。收獲機械,特別是聯合收割機快速增長,各種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年產量超過4萬臺。
多重因素成為農業裝備工業發展助推器
據農機專家分析,我國農業裝備工業形勢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懋華表示,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好,拉動了農業裝備工業的發展,特別是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二減免三補貼”政策的落實與兌現,農民減負,增收,種糧積極性高漲,購機熱情增加。此外,《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通過,使農機化事業得到更多關注和支持,更好地引導和規范農業裝備的市場。
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元恩認為,近年來,我國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入,為農業裝備開拓了新的更廣闊的市場,如隨著農村經營規模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中大型田間作業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飼養與飼料加工裝備產銷量明顯上升。而農業裝備社會化服務的規模和范圍逐步增大,使農業機械成為農民致富的手段,這大大地拉動了農機市場。尤為重要的是,近年來,我國農業裝備工業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完善售后服務,更好地適應了市場的需求。
與此同時,一些有識之士也表示,我國農業裝備工業當前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形勢,要實現我國農業裝備工業的振興,必須努力提高行業創新能力,加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國產名牌產品,優化行業組織結構,使農業裝備產品結構能適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產品在數量上、質量上能滿足“三農”的要求,并逐步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定的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