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發展中的國際競爭力信息化發展
一、概述
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產品附加值和勞動生產率較低,缺乏核心技術制約著中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治理創新、技術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未來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之道。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制造業也逐步發展壯大。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那么加入世貿組織后,在更加開放和市場化的環境中,將促成中國制造業比較優勢更為充分和有效地發揮,在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更大利益。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后期發展階段,此階段以裝備業發展為主要特征。當前,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水平低下、創新能力不強、科技與經濟發展脫節、外資所占比例偏高、生產率與國外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中國經濟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經濟,非凡是中國制造業正在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廣泛地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組成部分。中國工業高速增長同中國經濟的快速對外開放和日益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各工業部門的產業鏈繼續延伸,產業融合進程非凡是高新技術產業同傳統產業的融合進程明顯加快,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從而為中國走向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奠定了基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富民強國之本,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制造業是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動機,是以信息化帶動和加速工業化的主導產業,也是發揮后發優勢、實施跨越戰略的中堅力量;制造業是科技的基本載體和孕育母體,是在新科技革命條件下實現科技創新的主要舞臺;制造業是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世界產業轉移和調整的承接主體。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大趨勢下,只有通過推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才能帶動制造業的現代化發展。企業信息化的實質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實施信息化,加強技術創新和治理創新能力,使企業及其產品獲得市場競爭優勢。
制造業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以及信息技術與其它專業技術的融合,在制造企業行業里的產品全生命周期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集成和共享,達到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運轉,從而提高制造業的經濟效益和整體競爭力,改造和提升傳統的制造行業。按照這個內涵,制造業信息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層面:1、在制造業中融入信息技術和其它高新技術,提高產品自身的質量、功能層次、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2、在制造業行業企業產品設計與制造過程中,廣泛采用電子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實現快速、高效、可靠、精密、低耗、低成本生產;3、深入開發和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組合與綜合利用,實現治理信息化;4、建設企業信息網絡系統,發展網絡制造、虛擬制造、網絡營銷,形成企業之間的動態聯盟,提高企業和行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能力;5、供給鏈信息化是制造業信息化的重點,打造一個基于信息技術、能夠快速響應的供給鏈平臺,將會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