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再制造”卡特彼勒看重中國市場
繼一年之前位于上海的再制造中心開業以來,2009年上半年,卡特彼勒借助與兩家本土代理商的合作,分別在順德、成都建立了面向消費終端的再制造回收點。作為可持續戰略的一部分,這家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及動力系統的制造商,正試圖將再制造體系移植入中國。
盡管在其主營的工程機械領域,面對中外消費文化的差異以及零部件進口政策的管制,再制造業務的啟動顯得步履蹣跚,但卡特彼勒亞太區戰略支持總經理丹尼·戴維斯堅信,在中國,消費需求的回歸自然會為再制造指明路徑,這項被很多人看成是“廢品回收”的小買賣,終究會在某一天變成一筆大生意。
所謂的再制造,是指把舊的機械設備按照制造業的模式進行徹底拆解翻修,不同于一般維修的是,再制造產品擁有完全等同于新產品的性能和質量。
在國外,再制造已經經歷了30多年的發育,成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過程中,再制造無論在生產線投資,還是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上,都意味著巨大節省。與新產品的制造相比,再制造平均有70%的部件都是可以被再利用的,在制造過程中可以節省80%以上的電、水等能源消耗。
1973年,卡特彼勒開始涉足再制造領域。2004年,在接連完成了對再制造業內3家公司的收購之后,卡特彼勒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再制造商之一,擁有雇員2500人。再制造亦成為這家跨國公司不可忽視的業務板塊。目前,再制造業務占卡特彼勒全球營業額的近4%,在“變廢為寶”的產品名單中,既包括傳統的發動機、卡車傳輸裝置,亦不乏軍用坦克、火車引擎這樣的“大件”。
再制造得到快速的發展,是因為在卡特彼勒的整體戰略中,這并非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支撐其獨特商業模式的一部分。
再制造產品與同類新產品相比,價格平均只有后者的30%-40%。因此,對于客戶來說,購買再制造產品本身非常劃算。同時,在西方的消費文化中,卡特彼勒所生產的工程機械、發動機等產品,對于很多客戶來說不僅僅是產品,而且是一項投資。在一部機器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結束時,再制造相當于為其以低成本延續了壽命,創造了額外的價值。
在這種價值觀下,卡特彼勒創造出“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在產品的關鍵部件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當整機面臨報廢時,它們如何投入再制造。由于有了再制造系統的支撐,那些原本只能當廢鐵賣掉的部件,其傳統生命周期結束時仍保留了相當的價值,因此,卡特彼勒的工程機械產品在二手市場上,價格通常遠遠高于同類產品。這使卡特彼勒的再制造模式獲得了內發性的推動力。
為了保證再制造鏈條的順暢,“全生命周期”還考慮了經銷商的利益。卡特彼勒將很多盈利放在了售后環節,使得經銷商賣零部件比賣機器的利潤空間更大,從而保證了產業鏈的三方都有動力參與其中。
盡管在美國市場已經建立了成熟的模板,但卡特彼勒目前在中國推廣再制造的過程并不順利。除了進口舊零部件會遇到政策瓶頸之外,更大的問題來自消費文化。
與西方客戶普遍接受的全生命周期估值不同的是,目前在國內客戶中占據主導的是一次性消費觀念。由于實施了一些對中國本土企業的并購,卡特彼勒也親身體驗了這種消費文化。一方面,對于工程機械的關鍵部件,包括液壓、發動機、傳動系統等,客戶總是希望看到“全新”的東西,即便是那些國外客戶完全接受的再制造部件,在這里也會遭到冷遇。
另一方面,國內市場中銷售的一些工程機械如裝載機,都沒有任何再利用的理念,這些機械盡量采用相對便宜的結構件和材料。在這種產業鏈平衡下,如果機器上的一個零部件壞了,用戶就會買一個新的裝上,因為單價便宜,所以客戶覺得也很劃算。而經銷商的興趣,也因此放在了賣機器上,零部件的供應和維修被輕視。
對此,丹尼·戴維斯并不感到悲觀。他說,其實在市場發育轉型的過程中,這是客戶心理的一個必然歷程。“一開始買家是看性能、耐久性、成本,然后他們慢慢變得更成熟,就會看整個生命周期的費用,看整體的成本和回報。市場需要一個時間,讓客戶慢慢提高認識度。”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工程機械的一些細分市場,比如挖掘機市場,由于單個產品的價值較高,已經出現了一些對再制造有利的消費傾向。而在汽車發動機等領域,再制造需求也呈現出萌芽,卡特彼勒正在與一些廠商洽談合作,嘗試聯手開發需求。據統計,在全球再制造市場的整體份額中,汽車再制造的銷售額占據了70%左右。
2008年,卡特彼勒把全球除了位于美國、英國之外的第三個再制造中心,設在了中國上海。盡管占地25000平方米的場地尚無法充分利用,但市場空白正是卡特彼勒看重中國市場原因所在。據估計,致力于發展循環經濟的中國,再制造市場每年的規模可達1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