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國農機行業競爭發展趨勢
入世后我國農機企業逐步進入新的發展環境和面臨新的競爭態勢,各企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紛紛調整經營戰略,制定新的發展目標,對內整合對外聯合改善經營環境,目的是提高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綜合能力,迅速形成自身新的競爭優勢。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農機企業爭奪農機市場的競爭勢必出現六個方面的新變化。
一、由企業以產品價格為主的單體競爭轉向以總成本為主的群體競爭
在市場競爭的初級階段由于客戶對價格的關注度比重,企業往往把產品競爭的主體放在價格上,而忽視對產品總成本的研究,造成企業單體面對市場,片面壓低產品價格參與競爭,結果是無利可圖。現在農機大企業開始實施資源集成總成本優化戰略,聯合供應與流通嘗試集約化規模效應。整機企業以控制總投入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作為群體利益的代表,形成群體優勢參與市場競爭。
二、純市場份額的競爭轉向以提高市場快速響應能力的競爭
市場份額是表現市場競爭力大小的一個重要標志之一,但是表現市場份額的占有率是隨著多種因素變化而變化,在現實的市場競爭中要保持和擴大市場份額都是不容易的,因此迅速轉變企業市場機制,形成在開發、改進、質量、服務等方面適應市場,圍繞用戶的快速響應能力,這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市場占有率變化起落較大的企業經營決策層要考慮市場響應能力的因素。這種競爭能力形成不僅反映了企業的綜合實力,還能體現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企業生產能力的競爭轉向生產能力乘以經營能力的競爭
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由于農機產品大中小拖拉機受農業機械化的推進影響,使整個農機市場需大于供,企業片面的擴大投資追求提高生產能力最大限度的滿足市場需求。各企業對營銷方面的研究和投資考慮較少,一旦市場出現供過于求許多企業就束手無策。因此企業必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盡快研究,只有生產能力與經營能力以乘積形式結合起來,注重完善和提高經營能力,這樣企業的競爭贏面就會更大。
四、由企業自主開發新品為主的競爭轉向產、學、研聯合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競爭
自主開發新品是農機行業的一個傳統。隨著科學的現代化和信息化,農機行業的新品開發也隨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實行聯合和加快引進才能真正的提高產品競爭能力。于是,九五期間出現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合開發適應市場的新產品。進入十五期間,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成為各大農機企業發展的熱點。國內品牌的農機企業依托國際先進技術,走強強聯合的道路。這種高層次的競爭將對國內農機市場具有推動作用。
五、由企業低價格同質化競爭轉向低成本差異化競爭
由于現有產品的技術水平以及開發能力的不足,造成許多農機產品基本處于同質化,各企業產品主要技術標準按國家規定達到同類產品相同規格,其主要手段是壓低價格來打擊競爭對手、吸引用戶、參與競爭。入世后我國將受到國外農機產品的沖擊和影響,技術含量、服務理念、營銷管理都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發。因此農機企業必須以低成本品牌化來適應市場的變化,逐步拉開差異化的營銷模式,用領先于同行的營銷手段去鞏固和發展市場。
六、由企業面向國內市場的競爭轉向國際市場的競爭
十五期間中國農機產品出口增長較快,特別是中小馬力拖拉機出口南美、中東、亞洲地區總量估計達5000-8000臺以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農機產品價格較低的優勢更加突出,出口的機遇會更大。由于國際市場的吸引力和國內市場的供需矛盾,國內各大農機生產企業紛紛調整營銷策略,加強質量認證管理與國際規則接軌,保持在國內市場競爭的優勢基礎上提高產品出口的競爭,形成內外拉動資源互補的發展態勢。
競爭無處不在,競爭可以繁榮市場,推進市場需求,調節市場機制。我們農機行業必須早作準備迎接新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