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市場規模有望逐年增長
中國本土汽車發動機研發水平快速提升,國際汽車發動機研發中心向中國的轉移和布局,燃氣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三大“綠色”汽車產品的發展,預示著中國本地對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需求的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由此將帶動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軟件研發市場快速增長。
2004年是中國是中國汽車市場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表面上看:轎車持續降價導致中國車廠的平均利潤率大幅度下滑,行業虧損面在擴大。降價背后將醞釀著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中國本土汽車發動機研發工作日益為人們所重視,這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品牌汽車的成本優勢;各種符合環保要求、滿足市場需求、排量經濟適用的中國造汽車發動機開始大踏步邁向市場;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吸引著國外汽車發動機研發中心紛紛擇時插足中國市場。這是中國汽車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際汽車發動機巨頭的戰略選擇,否則他們將無法應對中國市場快速發展帶來的挑戰。
目前,具有國際投資背景的汽車發動機研究發中心包括:
上海泛亞汽車技術中心
無錫威孚·博世燃油噴射系統技術中心
通用汽車-上海交大動力總成研究所
德爾福中國研究中心
豐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
豐田技術研發交流廣州有限公司
大眾汽車研發中心
東風康明斯發動機研發中心
東風日產乘用車研發中心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競爭日趨激烈,發動機研發中心的本土化有利于迅速而準確地研發,并投放適合中國市場需求的汽車。德爾福預測未來十年汽車市場50%的增長量將在亞太區實現,他們認為只有把研發放在中國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市場和客戶的要求。目前,戴姆勒-克萊斯勒、現代及本田都表示將在中國投入巨資建立包括發動機在內的研發中心,累計將有近40億元人民幣投入中國建立研發中心。
汽車巨頭興起的中國發動機研發熱,吸引和推動了一批跨國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到上海漕河涇開發區,重點研發方向是汽車控制系統、安全系統、制動系統、減震降噪系統等技術和產品,它們包括:
偉世通(VISTEON) 全球第三大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研發中心將整合不同區域的產品設計、工藝開發、產品性能試驗和認證、模型和造型設計等資源和功能,美國偉世通亞太區總部和研發總部將遷入。
佛吉亞(FAURECIA) 法國第一大、歐洲第二大、全球第九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研發汽車儀表板、駕駛控制系統、排氣系統、汽車內飾模塊和前端模塊。
天合(TRW AUTOMOTIVE) 汽車安全系統全球十大供應商之一,研究汽車轉向系統、底盤系統、汽車電子組件、制動系統、限制系統、乘員保護系統等。
中策(Trelleborg Automotive) 全球性跨國公司,從事高分子技術研究和開發,研發減震降噪的技術研發中心。
希凱(CKE株式會社) 日產集團CK株式會社的供應商,研發汽車零部件、相關電子產品設計,以及產品控制軟件的開發。
上述世界級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投資的研發中心,無疑將有力提升上海乃至全國在汽車零部件包括汽車發動機在內的技術創新水平。目前,中國商用汽車發動機研發的主要趨勢是向降低排放、降低油耗、降低噪聲,并向大排量、大功率柴油機的方向發展,發動機電子技術的核心是電控燃油噴射技術。
目前,年產能已經或即將達到規模的新增汽車發動機廠/公司包括:
廣州風天發動機廠,產能80萬臺
天津風田汽車發動機公司二廠,產能22萬臺
南京長安福特馬自達發動機公司,2007年產能達到35萬臺
大眾一汽發動機(大連)公司,2007年產能達到30萬臺
上汽通用五菱發動機(柳州)公司,2005年6月成立,產能不詳
東風康明斯發動機公司,重型發動機,2005年追加投資3億美元,產能不詳
上海日野發動機股份公司,柴油發動機,2005年7月投產,產能不詳
而另一方面可看到:電動汽車作為一種電力驅動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方向性、戰略性項目。中國科技部在“十五”期間設立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安排了“三縱三橫”的總體研發布局,以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為“三縱”,多能源發動機動力總成控制、驅動電機、動力蓄電池為“三橫”,全面構筑了自主開發電動汽車的技術平臺。目前在關鍵單元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整車技術上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電動汽車研發的國家技術標準平臺、測試檢驗平臺、政策法規平臺和示范應用平臺。到目前為止,電動汽車整車產品13項新標準已起草完成、5項標準修訂完成、6項關鍵零部件產品測試規范也已確定。測試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燃料電池發動機等部件的6個公共檢測中心和試驗平臺已分別在北京、天津、上海、大連建立起來。目前,中國200多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了擁有2000多名技術骨干的團隊,研發各自的電動汽車產品,其中包括:
上海神力科技公司:開發燃料電池城市客車,預計2008年“綠色大巴”將穿梭于奧運賽場之間。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開發電動汽車用交流異步電機全數字矢量控制驅動技術,已被用于電動汽車概念車以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
中科院電工所與北京理工大學:開發鋰離子電池電動大巴并已投入試運營階段。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開發世界領先的鋰離子電池核心技術,實現了鋰離子電池驅動的混合動力車。
澳柯瑪公司:在電動車商業化方面已經開始打造完整的產品線,包括:電動高爾夫球車、電動客貨兩用車、電動旅游觀光車、電動巡邏車、電動小公交車等五大系列、12個品種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動車產品。
“綠色”汽車的發展需要綜合運用汽車、電機驅動、電子器件、能量儲存和控制等技術。盡管從商業角度而言,電動車發展至少5年以后才會商業化。燃氣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三大“綠色”汽車產品的發展,將帶動“綠色”汽車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三元催化轉換技術、燃料電池技術、混合動力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的發展,由此將構成“綠色”汽車產業全新的發展天地。
綜上所述,國際汽車發動機研發中心群體的聚集效應、發動機產能的增加,以及燃氣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三大“綠色”汽車產品的發展,必將刺激中國市場對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