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起重機行業入世后經營環境嚴峻
目前,國內工程起重機市場已經處于嚴重的供過于求的局面,經過近幾年的激烈競爭,已有多家企業逐漸退出這一領域,現存的六家企業占據了每年約4000臺左右市場份額的90%以上。國際上這個行業中具有競爭力的著名廠家如美國的格魯夫、德國的利勃海爾、日本的多田野等為代表的十家企業,因起重機產品均以80t以上的大型裝備為主,且價格昂貴,幾年來,在進口關稅并不高的情況下每年進入中國市場的數量也只在50~100臺之間??磥磉@些著名公司要依靠現有主導產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還將有一個較長的市場培育過程。所以,入世后的幾年內,中國起重機市場并不會出現國產裝備與進口裝備激烈競爭的局面。
然而令目前國內起重機生產企業嚴陣以待的。卻是入世后立即帶來的整個經營環境上深刻的、全方位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首先,中國起重機企業已經感受到大批進口的小噸位汽車起重機替代品的威脅。這些以10t以上隨車起重機、大型叉車為代表的進口產品,逼著國內六家起重機生產企業下決心從16t以下產品市場逐步撤離,轉而將主要精力放在16~50t的產品上,并向更大噸級裝備投入研發資源。其次,國外起重機行業的著名企業雖不會以現有產品大舉進軍中國市場,但可能以合資、控股或獨資直接建廠生產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培育和等待市場成熟時再發揮他們的競爭優勢。且有信息顯示,已有一兩家這樣的公司正在進行實質性的操作。此舉增加了國內起重機生產廠家的憂患意識。第三,國家對外開放二手工程機械產品市場和工程機械產品租賃市場的政策,給國內起重機生產廠家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當然也有少數企業,開始策劃在這新的領域里獲取一些額外的利益。另外,中國入世也為國內起重機生產廠家實現國際化配套創造了條件,最終有希望實現國產起重機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況下,產品整體水平的大幅提升。而在這個過程中,誰能夠率先建立起一套適應企業實際的新的全球化綜合配套體系,誰就占據新市場形勢下的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