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模具業洗牌引發技術競爭
今年1月,上汽與美國最大的汽車外覆蓋件制造商Sekely公司合資成立上海賽科利汽車模具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總投資額達9200萬美元;2月,寧波車燈電器有限公司與美國艾勒模具有限公司也簽訂合作意向書,準備建設一座占地達150畝的汽車模具基地。來自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的資料也顯示,從2005年模具進出口額排名來看,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天津、北京、吉林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地方居前。2004年,中國模具進口額上升到18億美元,其中,汽車模具約占1/3。
最近在浙江黃巖舉辦的中國模具基地產業升級論壇上,專家們認為,我國汽車模具潛力大,汽車模具正在成為國內模具業熱點。
高速發展期缺口不小
“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為汽車模具行業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王欽博士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
專家預測,今年國內汽車將保持15%的增速,銷量將達640萬輛,而汽車零部件的市場比整車還大,為汽車零部件提供裝備的模具行業高速發展顯而易見。
據介紹,在生產汽車時,汽車外型以及各種功能性零部件都靠模具成型,制造一款普通轎車約需1000套沖壓模具、200多件內飾模具。現在國內汽車制造商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更為頻繁地更新車型,而汽車換型時約有80%的模具需要更換,一個型號的汽車所需模具達幾千副,價值上億元。
據了解,國家新的汽車產業政策已把汽車模具業列為今后幾年重點鼓勵和扶持發展的產業。國家頒布的整車特征(限制進口、關鍵零件本土生產)政策,也為模具企業增加了生產轎車外覆蓋件模具的機會。
從“缺口”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汽車沖壓模具行業年生產能力只有80億至90億元規模,而中國汽車市場的模具需求已達到200多億元規模。國內幾家大型模具廠的硬件設備和計算機管理水平已經接近或者平行于國外模具制造業,但目前我國每年仍需進口3億至5億美元的汽車覆蓋件模具尚可滿足市場需求。
各路企業聞風而動
目前,除了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天津汽車模具有限公司等一些老牌模具企業外,外資、內資近年來紛紛開始加速進入這一領域。
外資公司在中國布局已經提速。像美國科爾亞洲有限公司與東風汽車模具有限公司在武漢共同組建“東風科爾模具標準件有限公司”,這是國內首家模具標準件合資公司。日本本田商事株式會社投資2000萬美元,在山東成立煙臺駿輝模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開發、設計、生產、銷售各種汽車等模具。
而內資則呈現“集體進入”態勢。作為我國最大的汽車模具生產企業之一,天津汽車模具有限公司與河南鶴壁市許溝煤礦聯合出資成立鶴壁天淇汽車模具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聯合成都航空儀表公司、浙江吉利集團、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共同創立四川成飛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汽車等模具設計、研制和生產,欲打造西部最大的汽車模具生產基地。另一些企業的多元化擴張也瞄準模具業,如五糧液集團公司已與日本丸順公司達成協議,共同打造大型汽車模具生產基地。
同時,地方性政策也在扶持當地模具工業發展。如在最新的《深圳工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汽車模具列于先進制造業前列。深圳市模具業開始集體“總動員”,進軍汽車模具業,已有十幾家企業正在或計劃增資擴股,開發與汽車有關的模具產品;上海也將模具產業方向重點轉汽車行業。
走技術升級之路
“以全球眼光看,國內模具業的技術水平還顯得較低,對模具業來說,升級已成為一個共同命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韓小明教授對記者說。
來自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國內汽車模具技術含量普遍偏低,高檔模具比重較小,尤其是高檔轎車,模具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粗略統計,我國每年進口的車身模具就需2億美元。
專家指出,我國汽車模具企業要參與國際競爭還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在模具產業鏈前端研究開發、人才建設和產業鏈后端檢測、信息服務上領先一步,才能使模具產業乃至整個制造業升級換代。國內汽車模具企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必須用高新技術全面武裝自己,向專業化發展,在條件成熟時走聯合之路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源于政府推動還是企業自主或者市場導向,國內一些模具企業已開始積極尋求升級的途徑。東風汽車模具公司在國內率先成功設計制造高檔乘用車外表件——發動機罩內外板模具改變了中國高檔乘用車外表件模具工裝全部靠進口的歷史。為了提高品牌建設,增強競爭力,浙江寧波北侖新區已向國家工商局申報注冊“北侖模具”的集體商標,這在國內同行業中為首創。
產業競爭應加速“五大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王欽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未來五年既是市場飛速發展的五年,也是中國模具產業重新劃分格局的五年。當前中國模具產業競爭應加速實現“五大轉變”。
一是從產業個體競爭向產業集群競爭轉變。目前在浙江北侖、黃巖地區,廣東深圳、東莞等地,模具企業改變過去以往各自“大而全”發展模式,相互間開始形成較好的分工與協作,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向集群式發展。
二是從低端競爭向高端競爭轉變。中國模具生產總量雖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設計制造水平在總體上落后。我國技術含量低的模具已供過于求,市場利潤空間狹小,而技術含量較高的中、高檔模具還遠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仍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進口,近年,每年的進口金額都在100億元左右。
三是從減稅讓利的競爭向提供公共服務競爭轉變。政府部門在支持模具企業發展方面,應從以往減稅讓利的競爭向提供公共服務競爭轉變。
四是從單一層面的技術工藝裝備競爭向人才、管理等層面全方位的競爭轉變。
五是從國內市場競爭逐漸向國際市場競爭轉變。近幾年,歐、美、日和東南亞的模具采購商越來越關注中國的模具,國內企業應緊跟主產品需求開發模具,積極開拓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