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全球汽車產業變局
4月22日,“中國汽車主語論壇”2009年第三次會議在第十三屆上海車展現場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全球汽車產業變局及中國汽車產業的道路”。來自本報以及主語論壇成員媒體的10余位汽車主編、業內專家,就全球汽車產業變局以及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腦力碰撞”。
全球汽車產業變局,是因為金融危機?還是企業的戰略路線出現問題?
《經濟觀察報》汽車主編張耀東
一味追求產銷量
為什么汽車產業會出現很多問題,我認為是這樣:從汽車產業本身來講,從福特T形車出來之后,基本產業模式就沒變過,所有的生產模式和盈利模式都是一樣的,就是大規模。近二三十年發展得更過分,汽車放棄個性化,比的是產銷量。一個年銷量九百萬輛的企業,70年的世界第一,在兩年時間就可以倒閉了,單靠大銷量,汽車早晚有一天會出現瓶頸期。另外,汽車產業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產業集中度太高。現在形成6+3格局后,產業形成“多寡頭”時代,汽車進步、技術進步或汽車產業下一步怎么發展,就是六七個人決定的。因此,總結起來,有兩點反思:第一,我們要看清楚國外汽車產業的根本模式是什么,這個模式值不值得奉行。第二,國外汽車產業中的很多衍生服務包括汽車金融、二手車、以租代售等,我們在借鑒的時候應該批判地借鑒。
《新京報》汽車主編何醒言
羅馬帝國效應
全球汽車格局和國內格局可以聯系起來看,北美三巨頭的崩潰值得我們反思,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羅馬帝國效應”,強大無比的時候就無視一切了,包括經營管理、成本控制等。另外他們也受到很多政治勢力的干擾。北美為什么混合動力和全新動力、電能源新的研發工作會半途而廢,有一個記者說過,每當新能源處在研發關鍵的時候,美國所有的能源巨頭會到國會游說,阻止汽車企業這樣搞,因為會影響他們的石油銷路。中國一定要防止走這樣的路子。
《新聞晨報》汽車主筆唐華
缺乏未來預期
汽車行業對市場未來的發展格局要做一個預期判斷。中國汽車市場這么紅火,并不意味著中國市場有多么強大、真實的剛性需求,而是因為中國有巨大的人口基數。隨著汽車銷量的走高,國內的汽車市場對傳統能源的依存度在加大,所以中國更需要在新能源包括電動、混合動力方面提出預案,否則在新能源領域將會陷入被動局面。而我們的自主品牌包括很多合資企業在這方面應該說是比較滯后的,沒有提出一個長遠明晰的戰略思路,這也許是我們以后的危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