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業的“中國式”重組的近憂遠慮
據悉,繼山東鋼鐵宣布重組日照鋼鐵公司成功之后,江西的鋼鐵業重組也傳出利好的消息——洪都鋼鐵股權將無償劃撥給新余鋼鐵,南昌鋼鐵57.97%的國有股權將公開掛牌轉讓。
一時間,鋼鐵巨龍接踵而至,中國鋼鐵企業座次日日常新。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各地大張旗鼓做大鋼鐵產業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各級政府充當重組急先鋒的急不可待,增加市場話語權的日夜奔忙。
一場“中國式重組”的鋼鐵“洗牌戰”猶如雨后春筍遍布大江南北——“省內重組”、“跨區重組”、“強者為王”、“弱者求存”的重組樣本不斷展現。在地方政府力推下,“省內重組”方式進展飛速。在多種重組方式中,“省內重組”的行政性身影最明顯。山鋼的重組是典型案例,如果沒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山鋼重組日鋼,將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鋼鐵重組之效率,令人咋舌,業內紛紛預言,以這樣的速度,這樣的力度,各省大力造鋼鐵航母,將迅速提高我國鋼鐵企業規模,國內資源整合,將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話語權。乍一聽之,令人歡喜連連,細細思量,隱憂亦是綿綿。
“中國式”重組,讓鋼鐵業在行政干預的計劃經濟語境中究竟會失去什么?沒有市場化的融合,企業之間的組而不合弊端在所難免,最后不但難以產生協同作用,企業運作成本反而增加。
而這或許還只是近憂所在,深究這種重組模式,透支鋼鐵產業后期重組潛力的遠慮也不是杞人憂天。
當今,在各省齊齊發力之下,各地鋼企紛紛聚小積大,集腋成裘,一個個“世界級”規模的鋼廠拔地而起。目前,日本前5家鋼企的鋼產量就占到全日本的75%,歐盟6家鋼企鋼產量占整個歐盟的74%。但問題是,中國作為鋼鐵產量第一大國,不能,也不應該以世界標準作為自己的追趕目標。這也與中央的鋼鐵重組實際出發點背道而馳。
中央政府在鋼鐵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發揮寶鋼、鞍本、武鋼等大集團的帶動作用,要求到2011年全國形成寶鋼集團、鞍本集團、武鋼集團等5000萬噸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鋼鐵集團。但以各省為中心重組后的鋼廠,將為進一步整合國內產業埋下隱患。待到各地鋼鐵企業圈地完成,各省鋼鐵企業林立,跨地域重組將比現在還要難上數倍。整合成數十個千萬噸級別的“小鋼廠”容易,但我們要整合出日本、歐盟那樣的鋼鐵產業集中度,則難上加難。
此外,中國各地紛紛掀起的鋼鐵重組潮,期間也伴隨著企業的擴大再投資沖動。重組一個企業,往往伴隨著投資的大量跟進。重組之后的企業,名為力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線”,實則意在力避政府產業調控,生怕被當作落后產能淘汰出局。問題是,隨著各大企業的投資達產,中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一個結構性過剩時代。鋼鐵產業規劃本身變成了鋼鐵產業投資的催化劑。更有甚者,隨著各省鋼鐵業的重組,鋼材貿易保護主義悄然滋生。各省畫地為牢,為本省鋼鐵企業銷售建立優勢,間接屏蔽了其他地區的鋼鐵企業銷售。筆者猶記,今年5月份武鋼銷售困難之際,湖北省副省長親自帶隊,組織省內300多家用鋼企業到武鋼進行供需對接,現場簽訂93萬噸鋼材采購協議和504萬噸協議訂單。
一場“中國式”鋼鐵重組盛宴背后,暗藏多少憂患,自有時間做最后的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