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保產業技術全面升級
建設生態中國的目標,加速了我國環保產業技術的全面升級和創新。
6月9日,由環保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住建部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盛大開幕。展會上,關于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重金屬與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環境服務、環境友好,以及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前沿技術亮點紛呈,引起業界高度關注。
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在出席與展會同期舉行的環保產業政策報告暨“互聯網+”環保產業發展論壇時指出,作為一個逼迫型產業,環保產業的發展主要靠目標牽引,靠技術支撐。
無人船變革環境監測作業方式
位于一號館大廳的環保無人船展臺,成為展會上的一大亮點,吸引了很多參觀者的目光。
這款環保無人船由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發。2013年,云洲發布了世界首款環保無人船——一款可以定時,定點,定量開展標準化水質采樣,移動在線水質監測,繪制水質空間分布圖,幫助工作人員快速鎖定污染源位置等工作的智能化水面機器人。
據珠海云洲智能科技公司市場部經理唐梓力介紹,目前無人船主要應用于水質監測和水面保潔兩大領域。
當應用于水質監測時,云洲環保無人船除搭載市面上主流的水質參數監測設備外,還能夠搭載重金屬監測設備以及核輻射監測設備等儀器,執行更多元化的監測任務。
據介紹,在武漢市環保局前期開展的專項水環境生態調查行動中,云洲環保無人船僅用兩個月便完成對市內首批50個湖泊的PH、濁度、透明度、溶解氧、電導率、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重金屬、葉綠素a等多個指標的統計工作,監測面積達460余平方公里,比預計用時短近一個月。
無人船用于水面保潔時,能通過GPS定位自主導航可不斷將水面漂浮垃圾收納入垃圾儲存空間,充滿電后一次可連續航行超過100公里,能夠連續不斷的工作達10個小時。同時,無人船還是智能化的環境信息發布平臺,可以將監測到的水質參數等信息實時發布回控制中心進行分析和儲存。
據了解,目前為止,云洲環保無人船已在全國31個省市推廣,這種用技術改變傳統的作業方式,給環保監測、環境監察等行業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隨著技術研發的不斷升級,云洲環保無人船還在向應急救援這一新的領域拓展。唐梓力表示,無人船在這個領域具有先天優勢,因為船體比較小,機動性很強,很多水污染的現場環境很復雜,一般很難用人工船進行操作,而無人船可以放在一個SUV上第一時間到達污染現場采集數據。
秸稈變身無害化生物制肥
記者從本屆展會上獲悉,湖南碧海農業機械科技公司耗費巨資研發出一套將農業廢物生化處理制肥系統,為秸稈無害化綜合處理及減少土壤環境污染提供了一套全產業鏈解決方案。
農業廢棄物秸稈焚燒屢禁不止,已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成為制造霧霾,污染環境的最大公害。據調查,秸稈焚燒對霧霾的影響率平均達11%以上,而東北地區,則高達到20%以上。
為此,作為一直專注于農業機械裝備和有機農業技術的研發、生產與經營的企業,湖南碧海通過多年的研發與試驗,成功研發ZF-5.5和ZF5.5-10型農業廢棄物生化處理制肥系統。該設備由發酵主機、粉碎系統、熱風爐、進/出料系統、攪拌系統、機電系統、溫控/通氣系統等部件組成,可深入田間地頭,將農業廢棄物進行快速無害化處理,6-24小時完全殺滅廢棄物中的病源微生物。
更重要的是,這些有機廢棄物料經粉碎預處理后,利用高溫和微生物殺滅病蟲草害,還可進行無害化處理。物料經徹底滅菌后,在高效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有機廢棄物中的纖維素、蛋白質、糖類與脂肪等高分子有機物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轉化為有機肥料,不但清潔了環境,還可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品質。
先進技術挑戰污水處理
本屆環保展覽會高度關注水污染處理技術的發展。我國是水資源緊缺國家,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環境污染的加重,可用的清潔水資源越來越稀少。這樣的大背景下,污水深度處理后回用成為必然選擇。目前來看,能實現高效分離的膜處理技術成為我國支撐污水回用的主流技術路線。
圍繞膜處理技術在村鎮污水和重金屬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展會期間專門舉辦了“環保產業熱點技術論壇——FMBR技術治理村鎮污水及重金屬廢水處理新模式探索”。
清華大學張錫輝教授指出,目前村鎮污水治理普遍存在管網建設投資大、處理設備占地面積大、污水負荷波動大、穩定性差、運行維護難等問題,FMBR技術正好解決了這些難題。同時FMBR技術還突破了目前污水處理中無法穩定達標排放、惡臭氣體無法消除、污泥處理處置難等常見的瓶頸,正在引起污水處理工藝的變革,不僅適應生態城市的建設,對新農村建設也非常關鍵。
同時,面對日益嚴格的重金屬廢水排放要求和難以實現達標排放的技術現狀,清華大學施漢昌教授表示,JDL重金屬廢水技術則是重金屬廢水治理瓶頸的一項革新技術,不僅實現了重金屬廢水處理穩定達標排放及水資源化利用,而且有效地促進了重金屬廢水處理產業跨越式發展。
業界普遍認為,在《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剛剛出臺之際,污泥量低、靈活性強、自控水平高的FMBR技術在村鎮污水和重金屬廢水領域成功應用無疑是為各級政府解決分散式生活污水凈化,以及電鍍、印染污染企業和園區解決廢水處理和金屬回用問題,提供了成套的工程解決方案和先進的運行管理經驗,對促進水污染物減排、改善水環境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了這些產業關注的熱點技術,記者注意到,一些致力于水生態領域研究的企業也展示了各自的技術亮點。在中關村環保技術展區,北京愛爾斯環保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展臺前的“流域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系統”沙盤模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據介紹,愛爾斯環保是一家從事地表河湖水體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的專業高科技公司。公司擁有的水域生態技術系統通過以構建水體生態鏈的方式,強化水體自凈功能進行河湖治理。“與傳統用藥劑和設備的方法有本質的不同,我們是用恢復水體自凈能力的方式進行河湖治理的。” 愛爾斯總經理武學軍說。
目前來看,愛爾斯的水域生態修復系統已成功得到市場的認可,被廣泛應用到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清洋河河道水生態修復工程、南京忠字河生態治理項目、天津海河教育園區景觀水生態修復工程等多個項目中。
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熱點技術是另一個關注重點。清華大學教授李廣賀教授指出,我國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產業發展相比水、大氣污染防治較為滯后,主要受限于技術裝備缺乏和資金投入不足,但其重要性并不亞于水、大氣污染防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不僅是生態環境問題,對食品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也影響深遠。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近年全社會對土壤污染關注的提升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重要法律法規出臺時間的臨近,土壤及地下水修復行業處在全面爆發的前夜,有望成為環保產業新的增長點。
事實上,無論是水污染的防治,還是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復,甚至在整個大環保產業中,技術都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伴隨著陸續出臺的政策紅利,如前期熱捧的PPP模式、日前開始征求意見的環境保護稅法以及正在加快制定“十三五”規劃,業界預測,我國環保產業技術還將進一步全面升級,有著相關技術優勢的企業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