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模具制造公司技術管理的探討
一、模具制造企業技術管理模式概述
近20年來,中國的模具制造企業在模具設計方面有了巨大進步,但技術管理相對還是比較落后和被動。對于模具制造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設計經驗的系統積累是要花大力氣和時間的,距離整體的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走向技術系統成熟是成為強大模具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
對于模具制造企業來說,技術工作的管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其重要性不低于業務工作的管理。各單位都很重視技術文件流動性和正確性的管理。可是,由于觀念的陳舊,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技術資料具有的其它功能。這也影響了設計經驗的系統積累和設計人員的進步速度。
由于模具制造企業的高速發展和社會教育培訓相對的滯后,模具制造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近20年來始終處于緊缺狀態。尤其是中高級人員更是難覓,這也是造成模具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流動性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工程技術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對企業造成的最大困難包括:新進工程技術人員知識面的差異;新進人員工作習慣的不一致;公司制造的模具品質不穩定。
這三個缺陷會產生大量不應有的設計和工藝上的差錯。企業每年都必須為了使新進人員與企業合拍,花費大量時間和經濟代價。這些差錯不僅給企業造成經濟和時間的損失,更增加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量。許多模具制造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是每天加班工作,長期如此,也增加了差錯的產生。其實,只要模具制造企業的經營者能夠調整一下自己對技術管理的觀念,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即從“要求”改為通過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要求加引導”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模具制造企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很少有企業是什么模具都做的了。就是說,各單位都具有自己的巿場定位和制造特長或特點,也就是我們說的特殊性。有些干脆就搞單一加工,這也是模具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這里不展開討論)。
目前模具制造企業內部的技術管理模式,與我要和大家探討的、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要求加引導”的管理模式以流程形式列于下表。
表 兩種技術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注:這兩個流程圖自始至終都應該包含因設計變更而帶來的設計修改甚至重新設計 |
二、目前通用技術管理模式流程釋義
目前一般通用的模具制造技術管理模式的流程是:
1.明確本公司是否能夠承擔該項目;
2.有否因加工需要,請求客戶改變原設計;
3.如果可以承擔,需要多長時間;
4.是否需要特殊加工;
5.對制造風險的評估等工作。
然后將有關問題提交業務部門與客戶或有關部門協商。
這這個技術管理模式也是許多企業和專家多年努力形成并不斷完善的。它最大的弱點是就事論事——只是因為技術工作需要管理而管理。應該再進一步,通過對已有技術資料的分門別類,有意識地系統化積累,使這些積累的資料充分發揮多重功能:技術資料的積累、模具設計的標準化、模具設計的快速培訓等。
三、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技術管理模式
按照中國模協過去的分類,模具可以分為:沖壓模具(含拉伸模具,刀模等)、塑料模具(含熱塑,熱固成型模具,吹、吸塑模,滾、搪塑模等)、鍛造模具(含擠壓模具)、壓鑄模具、橡膠模具、粉末冶金模具、拉絲模具、非金屬模具、玻璃模具(含陶瓷模具)和模具標準件這十大類。
我認為各模具制造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現狀,對愿意承攬的模具做分門別類的規定并給予編號。例如:汽車沖壓模具屬于汽車門類,用字母標號“Q”,其次是沖壓模具的類別,用字母編號“CY”,再次是屬種編號如內飾件種類的,用字母編號“N”,然后就是跟上我們目前各公司正在使用的編號、圖號、版號、具體名稱等。每一件都做其實并不難,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
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二:要求設計人員開發一個設計數據庫。這個設計數據庫的功能如下:
1.模具標準件常用數據和圖形(有些設計軟件本身就已有此功能,有些標準件公司可以提供標準件數據和圖形)。
2.常用模具結構圖庫。這是需要各自自行開發的,因為大家做的模具基本上是不一樣的。例如常用的注塑模具結構示意圖庫,據我所知,無錫東南大學開發了一個版本。
3.常用模具零件庫。這也是需要各自自行開發的。但各自的常用零件是可以系列化的(能夠開發模具基本結構庫的,就有能力開發常用零件庫)。據我所知,這類數據庫軟件有現成可用的,但內容只能自己隨時放進去。
在具備這些基礎以后,設計工作的管理新模式就是:
1.可縮短結構設計周期;
2.采用已有經驗也會減少根本性錯誤;
3.降低了設計難度,減少對中高級設計人員的需求;
4.加速初級設計人員的進步;
5.減少因工作習慣不一致造成的差錯;
6.易形成標準化設計。
如果沒有可借鑒的結構,就只能按部就班地設計。但設計成功后,可借鑒的內容也就不斷增加了,模具結構數據庫就這樣不斷地完善。
對于類似的產品卻要求不同的結構設計的客戶,應在模具結構數據庫中分別予以注明,以免以后產生引用錯誤。
由評審組議定,若該設計具有典型意義,設計部門必須在完成項目設計后對該設計進行標準化處理,并作為典型案例輸入模具結構數據庫的典型案例區或常用結構案例區,供以后借鑒、引用。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三。
大量引用數據庫內的現成資料,可減少設計周期和大量的錯標、漏標等差錯。最后是校對。
1.匯總結果。將匯總的設計變更由專人在規定時間內輸入整體設計并標明版號,由專人負責校對,使之成為終設計歸檔。
2.匯總設計變更的原因。如果其中包含有技術認識上的人為原因或經常容易疏忽犯錯的部位,應責成責任人寫成案例,由專人負責案例規范化以后,輸入按工作崗位分類的學習案例匯總,供新進人員借鑒。
3.對有創意的設計,可以提出歸檔要求并做相應工作。
1.客戶或有關部門提供的外來技術文件和資料規范化后歸檔。
2.終設計與原始設計分別標明后歸檔,將其中的設計變更分類說明。設計包括圖形設計和工藝設計。
3.標準化后的典型設計歸檔。包括整體典型設計或局部典型設計兩種情況,建議對典型設計應標明創意人以資鼓勵。
4.小結時確定要歸檔的各類案例的歸檔。
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四。
由于以下原因也可調分類檔查閱:
1.新進人員的自我培訓。
2.轉崗人員的崗位進修。
3.所有員工的基礎知識培訓。
4.在崗人員的專題進修。
上述四個調檔查閱的目的,是新技術管理模式的部分新功能。
按這個模式的觀念去做并不斷改良,就可縮短設計周期并快速培訓設計人員,形成企業自己的系統技術文化,使模具設計人員的工作,從依靠個人的設計能力逐步變為依靠公司的標準化設計,從而減少技術人員的流動性并穩定了企業制造模具的品質。
各模協可以用本身的優勢在這些重大的基礎建設中起到指引、協調和牽線搭橋的作用。使設有模具專業的各院校與模具制造的中大型企業優勢互補,早日完成模具設計系統積累這個大課題,使中國真正成為模具設計、制造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