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模具制造公司技術管理的探討
一、模具制造企業技術管理模式概述
近20年來,中國的模具制造企業在模具設計方面有了巨大進步,但技術管理相對還是比較落后和被動。對于模具制造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設計經驗的系統積累是要花大力氣和時間的,距離整體的成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走向技術系統成熟是成為強大模具制造企業的必由之路。
對于模具制造企業來說,技術工作的管理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其重要性不低于業務工作的管理。各單位都很重視技術文件流動性和正確性的管理。可是,由于觀念的陳舊,往往忽視了自己的技術資料具有的其它功能。這也影響了設計經驗的系統積累和設計人員的進步速度。
由于模具制造企業的高速發展和社會教育培訓相對的滯后,模具制造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近20年來始終處于緊缺狀態。尤其是中高級人員更是難覓,這也是造成模具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流動性大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工程技術人員的大規模流動,對企業造成的最大困難包括:新進工程技術人員知識面的差異;新進人員工作習慣的不一致;公司制造的模具品質不穩定。
這三個缺陷會產生大量不應有的設計和工藝上的差錯。企業每年都必須為了使新進人員與企業合拍,花費大量時間和經濟代價。這些差錯不僅給企業造成經濟和時間的損失,更增加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量。許多模具制造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是每天加班工作,長期如此,也增加了差錯的產生。其實,只要模具制造企業的經營者能夠調整一下自己對技術管理的觀念,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以改變這種局面。即從“要求”改為通過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要求加引導”來解決這兩個問題。
模具制造企業發展到現在,已經很少有企業是什么模具都做的了。就是說,各單位都具有自己的巿場定位和制造特長或特點,也就是我們說的特殊性。有些干脆就搞單一加工,這也是模具行業發展的一個趨勢(這里不展開討論)。
目前模具制造企業內部的技術管理模式,與我要和大家探討的、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要求加引導”的管理模式以流程形式列于下表。
接下來,我把兩個流程圖的含義介紹一下,請大家體會其中的差異。
表 兩種技術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新聞圖片
注:這兩個流程圖自始至終都應該包含因設計變更而帶來的設計修改甚至重新設計
二、目前通用技術管理模式流程釋義
目前一般通用的模具制造技術管理模式的流程是:
接受技術文件:指項目開始時接受從客戶或指定部門發來的各種技術文件,并消化其技術要求。在此基礎上:
1.明確本公司是否能夠承擔該項目;
2.有否因加工需要,請求客戶改變原設計;
3.如果可以承擔,需要多長時間;
4.是否需要特殊加工;
5.對制造風險的評估等工作。
然后將有關問題提交業務部門與客戶或有關部門協商。
編制設計指導書:明確項目要求后,根據本公司實際能力,編制結構設計的要求、整體設計的要求、采購要求、工藝設計的要求、加工過程中必達指標的要求、質量控制的總體要求、外協加工的要求、制造完成后調試前必須達到的狀況要求、另行配置附件及易損件要求、外觀及包裝要求及各項目正常開展所需時間的建議。
三維造型:這個項目一般是在編制設計指導書時已經開始進行。目的是為了驗證客戶或有關部門提供的技術文件的正確程度和滿足接下來的設計、加工、檢測的需要。
模具結構設計:根據客戶或有關部門的要求和制造過程的要求,以及成型設備參數,選擇合理的模具結構并將設計的模具結構圖以最明確、最短的時間提交評審。提交的設計必須標明版號,同時提交采購周期最長的需采購的主要物品的清單。
結構評審:由評審組人員對提交的模具結構圖和需采購的主要物品的清單的合理性、安全性、模具使用壽命(穩定可靠性)、經濟性及加工能力、交貨周期、是否符合客戶或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評審。根據評審意見匯總書面反饋給設計部門供修改設計用;如評審通過,則由設計部門將模具結構設計圖提交業務部門請客戶或有關部門進行書面認可。
客戶認可:客戶或有關部門收到模具結構設計后,對結構設計提出否定、修改或接受的書面文件并對否定、修改提出具體理由。
結構調整評審:如果客戶提出否定、修改結構設計的要求后,設計部門將調整或重新設計的方案和采購清單再次提交評審。評審的要求基本上與第一次相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是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壽命和經濟性及客戶要求的滿足程度。評審通過后再次由設計部門提交業務部門,直至客戶認可。
整體設計:以客戶認可的模具結構設計為基礎,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模具的整套設計并對采購清單進行補充或調整。對于影響模具品質的部位的關鍵尺寸必須標明。最后是校對。
工藝設計:往往是與整體設計并進。對模具的零部件進行加工工藝的設計和使用刃具的確定,確保達到設計要求。原則上其編程在模具提供給客戶或有關部門后一段時間仍需保存,書面的加工工藝則不做長期保留。
投入使用:凡投入使用的圖紙、工藝、程序必須標明版號,書面的必須蓋上有關印鑒。使用過程中對圖紙、工藝和程序做局部變更的,必須在使用的、技術部門暫時存檔的技術文件上由變更的設計人員署記并做簡要備忘錄。
文件歸檔:項目完成后,由設計部門將完整的客戶或有關部門提供的外來技術文件和設計文件移交技術檔案室辦理永久歸檔手續。
調檔查閱:項目完成后,必要時可以通過辦理手續,從技術檔案室調閱技術文件。
設計變更:這是目前模具制造企業里最常見的現象。原因不外兩個:客戶要求變更和企業內部需要變更。我在流程圖里沒有反映,因為設計變更可能會出現在所有階段。客戶提出的變更,我們這里不討論。企業內部的變更往往是在制造時發現了設計出現的錯誤或疏漏,或者制造時有零件做的不合格而改動圖紙。
這個技術管理模式也是許多企業和專家多年努力形成并不斷完善的。它最大的弱點是就事論事——只是因為技術工作需要管理而管理。應該再進一步,通過對已有技術資料的分門別類,有意識地系統化積累,使這些積累的資料充分發揮多重功能:技術資料的積累、模具設計的標準化、模具設計的快速培訓等。
三、以分門別類的積累為基礎的技術管理模式
按照中國模協過去的分類,模具可以分為:沖壓模具(含拉伸模具,刀模等)、塑料模具(含熱塑,熱固成型模具,吹、吸塑模,滾、搪塑模等)、鍛造模具(含擠壓模具)、壓鑄模具、橡膠模具、粉末冶金模具、拉絲模具、非金屬模具、玻璃模具(含陶瓷模具)和模具標準件這十大類。
我認為各模具制造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現狀,對愿意承攬的模具做分門別類的規定并給予編號。例如:汽車沖壓模具屬于汽車門類,用字母標號“Q”,其次是沖壓模具的類別,用字母編號“CY”,再次是屬種編號如內飾件種類的,用字母編號“N”,然后就是跟上我們目前各公司正在使用的編號、圖號、版號、具體名稱等。每一件都做其實并不難,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一。
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二:要求設計人員開發一個設計數據庫。這個設計數據庫的功能如下:
1.模具標準件常用數據和圖形(有些設計軟件本身就已有此功能,有些標準件公司可以提供標準件數據和圖形)。
2.常用模具結構圖庫。這是需要各自自行開發的,因為大家做的模具基本上是不一樣的。例如常用的注塑模具結構示意圖庫,據我所知,無錫東南大學開發了一個版本。
3.常用模具零件庫。這也是需要各自自行開發的。但各自的常用零件是可以系列化的(能夠開發模具基本結構庫的,就有能力開發常用零件庫)。據我所知,這類數據庫軟件有現成可用的,但內容只能自己隨時放進去。
在具備這些基礎以后,設計工作的管理新模式就是:
接受技術文件:指項目開始時接受從客戶或指定部門發來的各種類技術文件,并消化其技術要求。在此基礎上,明確本公司是否能夠承擔該項目;有否因加工需要,請求客戶改變原設計;如果可以承擔,需要多長時間;是否需要特殊加工;對制造風險的評估等工作。然后將有關問題提交業務部門與客戶或有關部門協商。
編制設計指導書:明確項目要求后,根據本公司實際能力,編制結構設計的要求、整體設計的要求、采購要求、工藝設計的要求、加工過程中必達指標的要求、質量控制的總體要求、外協加工的要求、制造完成后調試前必須達到的狀況要求、另行配置附件及易損件要求、外觀及包裝要求及各項目正常開展所需時間的建議。其中很多內容可以調用已歸檔的資料。
三維造型:這個項目一般是在編制設計指導書時已經開始進行。目的是為了驗證客戶或有關部門提供的技術文件的正確程度和滿足接下來的設計、加工、檢測的需要。
模具結構設計:首先對該項目進行正確分類,然后在數據庫中查找有否合適的類似結構。如果有,看哪些地方不符合客戶要求需要變動的,一一記下并逐項改動直至符合客戶要求也適合加工為止。然后報評審,同時提交采購周期最長的需采購的主要物品的清單,不過這也可以借鑒。這樣做的好處是:
1.可縮短結構設計周期;
2.采用已有經驗也會減少根本性錯誤;
3.降低了設計難度,減少對中高級設計人員的需求;
4.加速初級設計人員的進步;
5.減少因工作習慣不一致造成的差錯;
6.易形成標準化設計。
如果沒有可借鑒的結構,就只能按部就班地設計。但設計成功后,可借鑒的內容也就不斷增加了,模具結構數據庫就這樣不斷地完善。
結構評審:首先是評價設計者選擇的門類和案例是否合適。然后由評審組人員對提交的模具結構圖和需采購的主要物品的清單的合理性、安全性、模具使用壽命(穩定可靠性)、經濟性及加工能力、交貨周期、是否符合客戶或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評審。根據評審意見匯總書面反饋給設計部門供修改設計用;如評審通過,則由設計部門將模具結構設計圖提交業務部門請客戶或有關部門進行書面認可。
客戶認可:與傳統的程序一樣進行。
結構調整評審:如果客戶提出否定、修改結構設計的要求后,設計部門調整或重新設計的方案和采購清單需再次提交評審。評審的要求基本上與第一次相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是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壽命和經濟性及客戶要求的滿足程度。評審通過后再次由設計部門提交業務部門,直至客戶認可。
對于類似的產品卻要求不同的結構設計的客戶,應在模具結構數據庫中分別予以注明,以免以后產生引用錯誤。
由評審組議定,若該設計具有典型意義,設計部門必須在完成項目設計后對該設計進行標準化處理,并作為典型案例輸入模具結構數據庫的典型案例區或常用結構案例區,供以后借鑒、引用。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三。
整體設計:也是先按門類尋找可借鑒、引用的案例。如果有,注意選擇對標準件要求一致的案例。看哪些地方不符合現結構設計要求需要變動的,一一記下并逐項改動直至符合結構設計要求也適合加工為止,并對采購清單進行補充或調整。對于影響模具品質的部位的關鍵尺寸必須標明。如沒有現成案例,則按常規進行設計。
大量引用數據庫內的現成資料,可減少設計周期和大量的錯標、漏標等差錯。最后是校對。
工藝設計:如整體設計有現成案例可借鑒、引用,那么工藝設計也同樣可以不同程度地借鑒、引用。否則,只能按部就班的設計了。但是其中的程序編制和刃具選擇應該是重新設計的。
投入使用:凡投入使用的圖紙、工藝、程序必須標明版號,書面的必須蓋上有關印鑒。使用過程中對圖紙、工藝和程序做局部變更的,必須在使用的、技術部門暫時存檔的技術文件上由變更的人員署記并做簡要備忘錄。
項目小結和確定終設計:一個項目完成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小結。把各階段發生的設計變更毫無遺漏地匯總。匯總有兩個內容:
1.匯總結果。將匯總的設計變更由專人在規定時間內輸入整體設計并標明版號,由專人負責校對,使之成為終設計歸檔。
2.匯總設計變更的原因。如果其中包含有技術認識上的人為原因或經常容易疏忽犯錯的部位,應責成責任人寫成案例,由專人負責案例規范化以后,輸入按工作崗位分類的學習案例匯總,供新進人員借鑒。
3.對有創意的設計,可以提出歸檔要求并做相應工作。
整套文件歸檔:應該歸檔的內容是:
1.客戶或有關部門提供的外來技術文件和資料規范化后歸檔。
2.終設計與原始設計分別標明后歸檔,將其中的設計變更分類說明。設計包括圖形設計和工藝設計。
3.標準化后的典型設計歸檔。包括整體典型設計或局部典型設計兩種情況,建議對典型設計應標明創意人以資鼓勵。
4.小結時確定要歸檔的各類案例的歸檔。
這是很重要的基礎工作之四。
調檔查閱:項目完成后,按常規必要時可通過辦理手續,從技術檔案室調閱技術文件。
由于以下原因也可調分類檔查閱:
1.新進人員的自我培訓。
2.轉崗人員的崗位進修。
3.所有員工的基礎知識培訓。
4.在崗人員的專題進修。
上述四個調檔查閱的目的,是新技術管理模式的部分新功能。
按這個模式的觀念去做并不斷改良,就可縮短設計周期并快速培訓設計人員,形成企業自己的系統技術文化,使模具設計人員的工作,從依靠個人的設計能力逐步變為依靠公司的標準化設計,從而減少技術人員的流動性并穩定了企業制造模具的品質。
各模協可以用本身的優勢在這些重大的基礎建設中起到指引、協調和牽線搭橋的作用。使設有模具專業的各院校與模具制造的中大型企業優勢互補,早日完成模具設計系統積累這個大課題,使中國真正成為模具設計、制造的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