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合動力產業化背后是自主關鍵技術的缺失
-
隨著汽車產業振興規劃和新能源汽車補貼辦法的相繼出臺,新能源汽車被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最具實現途徑的混合動力汽車則首當其沖,仿佛一夜之間遍地開花。
但是,當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勢如破竹之時,外資已在關鍵零部件領域占得先機,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已經落后一步。凝結了中國汽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雄圖的新能源汽車,征程并不樂觀。
產業化"勢如破竹"
"繼去年玉柴研制出混合動力客車樣車后,今年將轉化成商品銷售。"日前,玉柴技術中心副主任蔡小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他介紹,去年玉柴一直在與多家整車廠合作,進行混合動力發動機的適配研發試驗。尤其是毗鄰的柳州客車幾乎每出一輛新車,都會開到玉柴進行匹配檢測。目前,玉柴混合動力客車已經具有一定的經濟性和可靠性。
日前,廣州公交廣汽客車公司董事長蔣平專程前來玉柴生產基地,考察玉柴城市客車型混合動力樣車,除了第16屆亞運會車型項目的合作以外,雙方還會在廣州公交系統推廣混合動力客車方面談合作。
同樣處于示范運行階段的福田汽車,聲稱是國內第一家真正實現混合動力產品產業化的企業。兩臺樣車在2005年底試制成功,之后經過反復試驗,2007年初順利獲得國家公告。最近,福田正計劃分三個階段投入2.5億元,最終形成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規劃的目標。在其小批量出口北美、澳大利亞之后,聲稱2010年,將其新能源車賣到美國和歐洲。
"目前,福田汽車已經對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做出了系統的規劃,并成立了專門的新能源汽車研究中心。除了已經取得顯著成就的客車之外,公司近期將陸續推出卡車、MPV、小型多功能車等新能源車型,立求在新能源技術上與國際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北汽福田黨委副書記趙景光表示。
而最早涉足混合動力領域的一汽集團曾多次承擔國家"863"計劃新能源重大專項三個混合動力項目,并借"十城千輛"新能源示范工程平臺,在大連公交系統進行推廣。
日前,一汽正式宣布將花費3~5年時間建立量產基地,計劃到2012年建成一個年生產能力為混合動力轎車1.1萬輛、混合動力客車1000輛的生產基地,當年計劃實現的年產目標是:混合動力客車800輛,混合動力轎車1600輛。
"經過大規模的技術研發和示范作用,混合動力正處于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即將進入規模應用和市場推廣階段。"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混合動力是今年玉柴向國家上報的十多項投資項目之一,目前處于等待審批階段,產業化最終也要看政策支持的力度。"蔡小紅表示。國家每年都會給重點企業下撥幾千萬資金用于新項目投資,而今年受到振興規劃的影響變化會比較大,加上各方資金緊張,政府的全力支持對于混合動力量產至關重要。
據記者從幾家企業了解,正在等待政府給予新能源汽車支持資金的企業不在少數。
"政府新能源政策更大程度地推進了混合動力汽車的產業化進程。"業界專家指出。
關鍵零部件外資搶先機
面對過于"火熱"的產業化,也有分析人士看到其中的危險信號:跨國零部件巨頭在中國混合動力汽車領域越來越活躍。
"2008年,伊頓在全球銷售了上千套混合動力系統,其中,在中國銷售了將近100套混合動力系統,占了全球銷量的10%。每套售價在30萬~40萬元。"負責在華混合動力業務的伊頓中國卡車業務工程主管黃高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