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電工行業繁榮景象背后的隱憂
去年,我國電工行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高速增長,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然而,在一片繁榮景象的后面,也帶來一些隱憂。尤其是發電設備制造業近兩年任務量過于集中,生產能力不足;基礎電工產品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加劇等新現象、新問題,需引起業界關注。
產銷增幅雙超37%列居機械行業之首
近年來,電工行業經濟規模總量不斷擴大,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步入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去年,電工行業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的增長雙雙超過37%,增幅列居機械行業之首;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善,利潤總額增幅連續攀升;發電設備產量超常規增長,增幅連續11個月超過90%;新產品產值創歷史新高,增幅位居機械行業首位;進出口貿易額高速增長,成為拉動行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今明兩年任務量過于集中產能不足已成發展瓶頸
電力供需矛盾的加劇,急需盡快提高裝機容量,火了發電設備制造業。去年,發電設備制造業訂單飽滿、產銷兩旺,發電設備產銷量創歷史最高紀錄。大容量機組(30萬kW、60萬kW)的成批量投產,高技術參數新產品的涌現,標志著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正在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這些已成為電工行業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發電設備制造業的超高速增長,還帶動了產業鏈中的上下游產業,激活了輸變電設備、電機電器用電設備等整個電工行業。然而,在一片繁榮景象的后面,也帶來一些隱憂。
目前發電設備生產企業存在的共性問題是:今明兩年任務量過于集中。根據需求預測,在2004年已完成7100萬千瓦的基礎上,2005年、2006年產量還將繼續增長。為此,各企業感到生產能力不足,難以按期交貨。另外,受原材料資源緊張、價格大幅度上漲因素的影響,將使制造成本大幅度上升,致使經濟效益的增長與生產任務的增長比例不協調。
發電設備制造企業落實國務院文件精神,原訂生產計劃安排將受到一定影響。目前,一些大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已初步清理了不符合國家審批程序的電站項目,表示一定按照國家產業政策接受訂貨、安排生產。同時,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在規劃電站建設項目時,盡力均衡項目數量和適當的開工與投產進度,以使發電設備制造企業能充分調動和使用社會資源,合理安排生產周期,以利于加強管理,提高質量,降低成本,保證交貨期。也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在調整電力建設項目時,盡可能考慮使產量高峰年份的合同平穩地分散到以后年份,以避免造成主要原材料、在制品、產成品的大量積壓,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重新恢復3~5年電力建設預安排計劃,使設備制造企業做到提早規劃,實現滾動、持續、平穩發展。
基礎電工產品供過于求提高核心競爭力將成重中之重
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經濟環境相對寬松。由于受需求增長刺激,市場準入門檻低,低壓電器、普通電線電纜、中小型電機、電焊機、中小型變壓器、電動工具等技術附加值較低的基礎電工產品,產能擴張過快,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加劇。目前,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是靠低價格,由于近兩年來原材料價格的持續大幅度上漲,企業利潤空間所剩無幾。然而,一些靠技術、品牌和規模化生產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已顯現出競爭優勢,一大批綜合競爭力不強的中小型企業,單純靠低價競爭維持生存的已難以為繼,這一現象在當前電工行業經濟發展進程中已初步顯現。
解決這一難題的出路在于加速結構調整。去年,電工行業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加速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方面已取得新的進展。一批優勢龍頭企業實現了跨地區的聯合、兼并、重組,做大做強了具有競爭實力的企業集團。預計今后一個時期,電工行業將有多種形式的聯合重組,資源有效整合的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快。
去年電工行業在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結構調整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全行業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45%,位于機械行業之首。這樣高的增長速度是近年來所沒有的。一年來共有42項科技創新及新產品開發獲得全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5項重大科研成果獲一等獎。這標志著電工行業在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加快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實踐證明,在當前宏觀經濟有利于電工行業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抓住機遇,不斷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提高核心競爭力,仍將是促進電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