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周期遭遇金融危機實體經濟轉型步伐將加快
日前,對于工業發展有著深入研究的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呂政指出,實體經濟對于中國而言格外重要,因為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蓄積與提高,是必須建立在其實體經濟基礎之上的。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基礎
當前,美國正遭受由次貸危機而引發的金融風暴的侵襲,社會各界對于美國經濟將由此走下坡路爭論不已。呂政認為,金融危機雖然導致了美國經濟的衰退,但這只是短期的,美國的實體經濟基本面并未因此而發生改變,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也未發生動搖。他認為,這正是實體經濟對于一個國家發展支撐作用的重要體現。
在當前的全球500強企業中,前100強里美國企業有31家,而在1998年是38家。此外,美國在煉油、化工、飛機制造、集成電路、軟件、醫藥、航空航天、原子能、裝備制造、現代農業等實體經濟領域,仍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因此,金融危機不會動搖美國的實體經濟基礎,特別是科技力量。呂政指出,當前美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只占其技術來源的5%,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依然是一個創新型國家,依然是一個工業生產強國、現代化農業強國。
呂政指出,美國經濟在全球金融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并沒有改變,這是由美國的金融貨幣制度實體經濟決定的。就此而言,包括歐盟、中國在內,現階段不可能替代美國,進而從根本上顛覆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所形成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
呂政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必須要建立在有競爭力的實體經濟之上,而不能依靠資本市場來發展壯大本國的競爭實力。
企業發展條件發生變化
對于中國來說,當前既要堅持以實體經濟作為基礎來推動經濟的健康、平穩、持續、快速發展,又要重視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條件的變化和所面臨的矛盾。
呂政認為,中國已經處于重化工業階段,然而重化工業的持續高速增長加劇了資源供需矛盾。據介紹,這種供需矛盾在今年上半年之前一直比較大,最近才有所緩和。他指出,雖然國際原油、鐵礦石價格紛紛下跌,但中國資源長期供需緊張的趨勢沒有改變。目前,中國工業的現狀是仍處在重化工業加速的過程中,重工業的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69%,而輕紡工業只占31%,這也是造成資源供需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中國的工業結構特點、人口城鎮化和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加劇了資源的供需矛盾。據統計,1990~2005年我國人口只增長了14.35%,但能源、發電量、鋼材、水泥的消費量卻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長。這種趨勢還會繼續下去,并呈現周期性的變化,它將成為影響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
呂政認為,在這樣的資源供給約束情況下,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已經不可逆轉,其結果必然是造成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與此同時,由于下游企業產品產量普遍供大于求,為此企業產品價格上漲空間已經很小。當前,我國機械加工和輕紡等行業的平均工業生產能力利用率高的可達85%左右,低的在70%以下,兩端擠壓使得企業處于十分被動的局面。
當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還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呂政指出,隨著我國對三農政策的調整,近年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不斷增加。而據統計,與2000年相比,2007年國有企業的平均工資上漲了130%。勞動力成本上升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企業若把工資水平長期壓制在社會必要勞動(即勞動力維持自身再生產及下一代勞動力再生產,而購買必須生活資料的費用支出)之下,則將很難保證勞動力的供給。
呂政指出,當前中國企業的發展已進入生產要素成本上升階段。在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逐步減弱之后,要保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就必須調整原有的低成本戰略,來培育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新競爭優勢,進而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或者是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共存。
加快實體經濟模式轉變步伐
初步統計,中國有100多種產品產能居世界第一,因此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受到的沖擊相對較小。呂政認為,這與我國的金融開放程度以及金融政策有關。他說:“這就像設立了一道防火墻,使中國與世界金融危機隔開。”但他強調,更為重要的是,在金融危機面前是中國實體經濟堅實的基礎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西方國家輿論普遍認為,在這輪金融危機中,中國有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所以應當承擔更多的責任。呂政則認為,從價值量上分析,美國GDP總量的25%~30%是由工業創造的。而到2008年底,中國工業增加值才達到美國工業增加值的二分之一,即1.8萬億美元。
再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雖然中國與美國持平,但中國工業的從業人數超過了1億人,而美國只有2000萬人,中國的勞動生產率是美國勞動生產率的五分之一。
那么,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依靠什么積累起來的呢?呂政指出,中國的外匯儲備是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順差才積累起來的。長期以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一直是以低附加值產品作為出口的主導產品。
我國當前的國際貿易狀況,一方面是比較優勢正在發生改變,如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另一方面則是競爭優勢尚未形成。為此,在“十二五”乃至202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結構調整,必須著力在航空航天、核能、造船、高速鐵設備、高性能數控機床、大規模集成電路成套設備等領域尋求突破,并在這些技術密集型的產業領域,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他建議,未來幾年以及“十二五”期間,中國的產業發展及結構調整,一方面要堅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另一方面則要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這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選擇。
經濟周期調整中的發展之道
呂政認為,即使沒有美國的金融危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格局一樣會發生變化。從發展來看,當前的中國經濟也需要進入一個調整期。
據介紹,2002年以來中國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到現在已經陸續形成了生產供給能力。而在2003年以后,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平均增長速度每年都在25%以上。現在,當產業鏈下游需求減少以后,經濟運行特征迅速表現為電力供應過剩、煤炭價格持續下跌等。中國經濟周期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產能的無限擴大將很難繼續下去,因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呂政指出,當前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應該“普度眾生”,使所有的企業都渡過難關。經濟周期下滑階段,正是我國淘汰落后產能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在資源密集型的產業,使生產要素向大企業集中。當前,有關部門應當加快淘汰小火電、小鋼廠、小水泥廠的步伐,促進這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最終使我國工業和國民經濟建立在一個新的臺階上。因此,這一輪的結構調整必須要以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為中心,而不是令所有的企業都勉強維持下去。
第二,除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大基礎建設、加快民生工程建設之外,還要加大我國企業的技術改造。他贊成國家提出的有關增值稅轉型的政策,因為這有利于鼓勵企業進行設備更新。他指出,只有不斷加大企業的技術改造,才有可能淘汰落后技術和落后設備,才能在新一輪增長來臨的時候以最先進的技術水平實現擴大再生產。
第三,堅定技術創新發展之路。曾有研究表明,當前世界科技進步的步伐正在相對放緩,實體經濟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前些年有關科學技術革命浪潮的宣傳和認識都被夸大了。而相關分析顯示,新的科技革命三大領域的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工程技術、新能源,都尚處在不斷完善之中,并沒有實現革命性的突破,這也是科技進步相對放緩的重要特征之一。
當前,國際上的實體經濟放緩與科技進步的步伐有著緊密的聯系。由于實體經濟找不到新的增長點,在利潤攤薄之后,大量的社會剩余資本就找不到出路,進而在石油、糧食等期貨市場上進行投機。由此可以推斷,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科技進步步伐的放緩、實體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極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較長的衰退期。
而這一點對于中國來說卻不盡然。呂政認為,當前中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技術上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而恰恰在發達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中國應當利用這樣一個好時機,在未來的12年中不斷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成熟的先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發展中縮短我國與國外的技術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