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銅市映射大宗商品寒冬投資者虧損慘重
大宗商品市場進入12月后的再度下挫,令國內原料生產企業及投資者都有些措手不及。
“跌得太猛了。”4日上午,山東一家銅冶煉企業相關負責人李瀟(化名)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11月最后幾個交易日國內銅期貨已經連續走低,誰知進入12月的第一個交易日,又大幅下挫了1250元/噸。“這對企業庫存、經營都會帶來風險。”
導報記者注意到,受國際市場倫敦銅期貨影響,滬銅主力合約自11月26日以來連續下跌,至12月1日更是創下3.15%的跌幅。而在1日,還有滬銀、PTA、鄭油、豆油、棕櫚、PPI、塑料等七大期貨品種均以跌停收盤。
“美元的走高、大宗商品消費的放緩,帶動了整個市場價格的走低。加上近期原油的暴跌,導致市場價值重心開始出現下移。”中誠顧問有色行業分析師曾學兵對導報記者表示。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由于全球經濟正在面臨通縮風險,日本、歐盟等經濟體又仍在維持貨幣寬松政策,令美元強勢表現將繼續下去。這些因素均可能給大宗商品市場后期行情帶來更多利空影響。
企業只敢賺加工費
雖然身處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國和精煉銅消費市場,但李瀟所在的企業近期卻深感壓力重大。“價格波動劇烈,行情把握不好,一不小心就把利潤吃掉了。”李瀟對導報記者表示,以倫敦現貨銅為例,其價格從年初的7439美元/噸降到如今的6451美元/噸,降幅達到13.28%。而在這波下跌走勢中,銅價還出現了兩次“過山車”行情。“先是1-3月下跌了15%,然后從3月到7月又上漲了10%,再就是11月底又來的這一波大跌。”
李瀟表示,面對這種行情,企業不得不把當期每筆交易通過套保工具立即鎖定利潤,否則面對的風險太大。
據其介紹,公司的套期保值業務包括賣出保值和買入保值兩部分。其中,賣出保值的目的在于鎖定加工費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存貨價格隨現貨大幅下降而減值,而買入保值的目的在于鎖定原料買入成本,防止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升。
“大多數企業現在只敢賺個加工費,不敢去博市場,以避免造成更大損失。”李瀟對導報記者表示,這與其剛剛入行時的情況截然相反,“當時銅市場一片大好,企業有錢都在擴產,多數不會做套保防范價格下跌。甚至一些企業不僅生產加工銅產品,還主動通過市場囤積銅。”
在其看來,企業上述經營觀念的轉變,與銅市場的供需關系改變有極大關系。“經濟不景氣,行業需求度下降還是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李瀟稱,今年以來國內電網投資增速偏低,房地產投資增速更是持續下滑,銅加工企業多數開工率不理想,消費更是乏善可陳。“我們現在把希望更多寄予明年,但是前景并不明朗。”
而在諸多專業機構看來,全球銅消費市場或將出現持續低迷態勢。摩根士丹利在最新大宗商品報告中就下調了其對2014/2015年度銅消費成長預估,降幅平均為1.1%(或約25萬噸)。其稱這主要因為美國以及巴西、印度等部分新興國家需求數據令人失望。而在需求疲軟的背景之下,市場預期電解銅等產品的過剩,將使其價格壓力更大。
投資者稱虧三成本金
實際上,對銅后市迷茫的不僅是企業,還包括一些專業的市場投資者。
王洋曾在一家廢銅進口公司工作多年,自認為對銅期貨市場已經頗為了解。他帶著一筆不小的資金入市,期望賺得可觀收益。然而,其目前的情況卻是虧損慘重。
“本金虧了30%,主要是四季度這波下跌行情超出了預期。”王洋表示。在他看來,今年是中國領導人換屆第二年,各項推動經濟改革、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會有效拉動市場,銅市應該是一個整體震蕩上行的過程,二季度滬銅的上漲行情也一度印證了其判斷。“從45000元/噸到51000元/噸左右,漲幅超過10%。”
自認為判斷正確的王洋果斷做多滬銅,誰知隨后市場卻進入僵持期,大幅震蕩行情不斷出現,并呈現微跌態勢。到了11月份,王洋不僅沒有賺到錢,反而虧了10%。
隨后,又一波意想不到的下跌來臨。11月26日,滬銅主力合約跌870元/噸,跌幅1.83%;28日,跌730元/噸,跌幅1.56%;12月1日,跌幅擴大至3.15%,滬銅再度縮水1450元/噸……在這波行情中,王洋于11月28日斬倉出局,雖然躲過了12月1日的大跌,但總體計算下來,虧損也頗為嚴重。
“現在反思一下,犯了不少錯誤。一是政策出臺效果需要時間檢驗,不能盲目樂觀;二是對整個大宗商品市場基本面把握不清,缺乏理解。”王洋總結道,其實從下半年呈現增長態勢的銅庫存就可以推測出市場需求不旺,加上原油、黃金等代表性大宗商品的下跌,應該可以注意到風險的。
“融資銅需求的萎縮,也是下半年銅期貨市場的一大變數。”曾學兵稱,中國上半年銅進口數量較大,主要原因在于企業通過進口銅獲得銀行遠期信用證,可以獲取低息資金,這曾帶給市場一些繁榮假象。“隨后青島融資騙貸案發生,銀行收縮相關業務,這部分需求量下降了很多,導致銅價一路下滑。”
“后期操作我會更加謹慎。”王洋說。經濟放緩引大跌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是銅期貨的表現不佳,在近期原油下跌的影響下,金、銀、鐵礦石等各類大宗商品均出現大跌。其中,金銀價格均創出了5年來的新低,鐵礦石更是在一年內大跌47%。
“表面上看,是原油下跌帶動的這波行情。但實際上,美元的走強以及全球放緩的經濟增速導致的需求下滑,才是大宗商品下跌的主要原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楊春剛對導報記者說。
其表示,首先,美聯儲在國際金融危機后推出的一系列量化寬松政策(QE)于10月終于走到盡頭。QE退出后,對于流動性的收縮及美元的走強都產生了推動作用,而這些因素都屬于對大宗商品市場較大的利空。其次,作為原材料的進口大國,中國產業轉型及實體經濟增速的放緩,使得大宗商品的需求明顯減緩,進而導致價格的走低。
曾學兵則指出,部分行業價格聯盟的打破,也令一些大宗商品出現了較大的波動。“如鐵礦石價格下跌時,力拓等巨頭還在增產;石油下跌時,OPEC仍決定不減產等。”
在上述人士看來,由于上述因素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存在,故大宗商品市場后期走勢不容樂觀。
“市場持續10年上漲的牛市已經結束。”曾學兵表示,黃金、原油等重要期貨品種仍處下跌態勢,考慮到整個市場的聯動性,再加上新興經濟體的整體疲弱造成需求乏力,美國一枝獨秀下的強勢美元,“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很可能把2015年的大宗商品市場帶入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