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發展區域經濟適應保增長需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信息,引起了眾多業內專家的關注。他們認為,這既是保增長的需要,也有利于提升我國的經濟競爭力。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認為,溫總理工作報告強調區域經濟戰略布局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擴大內需保增長。無論是4萬億投資還是10個行業的產業振興規劃,最后都要落腳到空間上。國家已經出臺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發展規劃,和正在醞釀中的海西、中部地區的規劃,在應對擴大內需保增長方面都具有戰略意義。
此外,在溫總理的報告中,一方面有“十一五”規劃已經明確的思路,同時也有“十二五”規劃中一些新的因素,在區域經濟方面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報告。將中西部地區培育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十二五”規劃的主要內容。
楊開忠認為,為做好區域經濟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還要做好兩件事,以鞏固提升沿海已有的經濟核心和增長極。同時在中西部培育新的增長點。這既是保增長的需要,也是基于國內經濟長遠發展的考慮。
第一件是在現有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基礎上,擴大范圍,加快發展。比如環渤海經濟區以京津冀為主要抓手,同時振興東北,加大拓展山東半島及其腹地,比如長三角要將皖江拓展進來,比如珠三角將廣西北部灣統籌進來。
在內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適應全國范圍的產業的聯動、承接、統籌的需要。一個是規劃長沙、武漢以及成渝等,發展長江中部發展區;另一個是抓住初級產品價格下降,能源調整的機遇,建設陜甘寧蒙晉的能源經濟區。
楊開忠認為,在區域經濟效益方面,當前最重要的是建設全國統一市場,遏制地方主義,特別是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優勢,而建立統一勞動力市場的根本是要進行戶籍制度改革。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區域與產業經濟著名專家丁力認為,溫總理報告中關于區域經濟傳達出的信息是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從而提高我們國家的經濟競爭力。
丁力說,就珠三角而言,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取決于地區的高效率。國務院關于珠三角經濟發展規劃要求珠三角先行先試。丁力認為,珠三角與香港的市場一體化是解決粵港一體化的基礎,由于市場無法統一導致珠三角的優勢無法在香港發展,香港的優勢也沒辦法在珠三角顯現,最終無法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良好格局。
溫總理報告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具體政策”,對此,丁力提出,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中,中西部要抓住世界500強企業的非貿易投資機會,而當前在東部沿海的加工貿易產業無法向內陸轉移,因為這個產業是兩頭在外的,轉移的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