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環保”方興未艾環保大數據背后的機遇
今年年初,紀錄片《穹頂之下》不僅引起社會各界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也讓“污染地圖”APP一夜成名,一時間下載量突破百萬。
如無意外的話,本月內南海區也將有自己的“污染地圖”——南海區污染源陽光地圖。地圖上線后,公眾可定位到自己所處的區域,并直觀、快速地了解周邊污染源情況。據悉,陽光地圖第一批公布監測數據的企業達83家,均為區控及以上重點污染源。屆時,陽光地圖將每日更新污染源的監測數據。
當下,“互聯網+”浪潮席卷全國,也為環保事業的發展增添了更多想象空間。6月10日,佛山市公布了《佛山市“互聯網+”環境保護工作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建立“天網”、“水網”等管理系統,2017年形成完善成熟的佛山市“互聯網+”環境保護體系。
隨著“互聯網+環保”體系的逐步建立,環境保護將一改過往由政府主導的局面,形成全社會推動的趨勢。此外,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也催生出更多“污染地圖”,倒逼環保工作不斷完善。
A企業實時監測數據從何而來?
本月內,南海區污染源陽光地圖即將上線。該地圖利用GIS地圖定位,公眾可通過污染源地圖,定位到自己所處區域,直觀、快速地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的污染源情況。第一批公布監測數據的企業達83家,均為區控及以上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將每日進行更新。
這兩日,南海區環保局高工楊麗婷與她的同事們格外忙碌,他們正緊鑼密鼓地進行“南海區污染源陽光地圖”的測試。
楊麗婷介紹,該地圖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地圖定位、展示南海區污染源的各類環保信息。“公眾可通過污染源地圖,定位到自己所處區域,直觀、快速地了解自己所在區域的污染源情況。例如,污染源企業監督性監測結果超標,地圖上會標示紅色。”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年初風靡一時的一款APP——污染地圖。由于在《穹頂之下》中被提及,該應用的下載量突破百萬。用戶可以借此在手機上查看全國各城市實時發布的在線監測數據,查詢和分享身邊重點大氣污染源的實時監測數據。
“‘污染地圖’的數據來源,主要是環保部和地方環保部門公布的數據。而陽光地圖實為南海區污染源陽光體系的前端展示系統。”南海區環保局總工程師徐湛坤介紹道。
徐湛坤提到的污染源陽光體系,正是南海區環保局打造“互聯網+環保”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一個地圖、一個平臺和一套制度。”其中,地圖即為“污染源陽光地圖”。“一個平臺”則為污染源陽光信息發布平臺。“通過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查看污染源企業的名稱、所屬行業、污染類別、詳細地址、法人代表、聯系人和聯系電話等基本信息。此外,還包括污染源企業監督性監測數據及相關環保信息。”
如何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一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涵蓋污染源信息采集、報送、審核、發布、更新、刪除、匯總、分析、通報等。
此外,利用“陽光地圖”,還可以制作各類污染源專題地圖。楊麗婷說:“比如村級工業區污染源專題圖。我們可以結合村級工業區整治提升中的污染源摸底、標示上圖,將所有村級工業區污染源地圖整合起來。”她還表示,在污染源地圖上,會同步公布環保投訴、監督等聯系方式,推進全社會的環保齊關注、齊參與。
B環保數據逐步公開之路
早在2004年7月,佛山就啟動建設“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網”,將佛山全市400多個污染源監測數據擺上互聯網,一開全國之先河。此次,南海污染源陽光地圖的開發,是佛山在污染源數據公開之路上的一次創新探索,也暗合了全國環保數據逐步公開的趨勢。
早在2004年7月,佛山就啟動建設“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網”,將佛山全市400多個污染源監測數據擺上互聯網,一開全國之先河。現在,佛山市環保局的官網中,也可查詢到本地污染源的廢水、廢氣自動檢測數據。
而此次,南海污染源陽光地圖的開發,無疑是佛山在污染源數據公開之路上,進行的又一次創新探索。
“我們希望進一步擴大污染源信息公開范圍,以此保障群眾環境知情權,促進社會廣泛監督、參與。同時,利用全社會的力量督促企業履行環保責任,開展污染治理,倒逼環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及監管水平的提升。”楊麗婷稱。據悉,第一批公布監測數據的企業達83家,均為區控及以上重點污染源,監測數據將每日進行更新。
事實上,南海在污染源監測數據公開的探索,暗合的是全國環保數據逐步公開的趨勢。
以曾經熱議的PM2.5為例,伴隨著中國工業的發展,以PM2.5為代表的細粒子在中國已經存在了20多年。2011年,中國修訂《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決定把PM2.5納入監測范圍,而后在環境監測方面取得突破進展。
然而,污染源數據實時公開的道路,并不如監測發布、預警那樣通順。
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污染地圖”創始人馬軍介紹,當時26家機構共同發起了污染源監控信息全面公開倡議。其中第一條就提到道路實時發布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我們希望通過信息公開推動公眾參與,讓公眾參與協助成為激發治污的根本動力。”
實際上,大氣、水、土壤、空氣等數據信息,是作為外部自然環境的質量表征。而污染源排放,則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核心原因,具體體現為廢水、廢氣、固廢、放射源等形式。
2015年1月1日,新《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它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其中明確,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重點污染源實時公開能夠促進社會監督、促進環境執法,因而具備促進污染減排的巨大潛力。”馬軍表示,一旦超標記錄公之于眾,污染企業將被置于強大社會監督之下,地方干預將受到有力遏制,執法不嚴痼疾必將有所克服。
目前,山東、浙江等多個省份已實現污染源數據實時公開。只需登錄當地環保廳官網,便可查詢到各污染源監測的各項指標,其中部分更新頻次達到一小時五次。
C環保大數據背后的機遇
南海區環保局探索“大數據”環保,即集中管控環保數據,并借“大數據”完善環保工作體系。未來,南海能否借數據統籌局之便,將氣象、環保、國土、衛生等多部門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尋找治理環保更有效的方式,值得期待。
當“互聯網+”遇上環保,大數據便成為一座亟待眾人開墾的“金礦”。而在此契機下,南海區環保局也一直在探索環保數據的有效運用。
南海區環保局局長徐錫蔓表示,所謂“大數據”環保,就是對工作中收集到的環保數據集中管控,并借助“大數據”完善環保工作體系。“借助大數據采集技術,環保部門將收集到的各項環保信息,傳輸到中心數據庫進行分析,而后指導下一步環境治理方案的制定,并實時檢測環境治理效果,動態更新治理方案。”
對于大數據帶來的機遇,市場的嗅覺則更為敏感。同在南海瀚天科技城的兩家環保企業——柯內特環境有限公司與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分別開始進行環保APP的開發。
此前,柯內特推出的環境在線監測系統“貓頭鷹”,被喻為即使在黑夜中仍能監測到企業排污的一舉一動。目前這套系統在南海、三水以及廣東省內外都有應用,有800多家企業被納入系統。
不久后,柯內特即將推出的APP“犀牛鳥”。總經理朱斌稱,這套系統針對的用戶為排污企業。“APP具有環保體檢功能。基于我們的傳感器從企業獲取的數據,通過后臺數據模塊進行推算,在APP為企業呈現各自的多項環保參數。”朱斌表示,這些數據包括水量平衡分析、治理設施運行分析、超標排放分析、排污總量分析等。
“過往,環保企業主要的客戶為政府部門。而‘互聯網+環保’將改變行業生態,充分利用大數據,我們也可以很好的為排污企業服務。”朱斌說。
事實上,目前環保大數據開放的只是部分信息,其廣度和深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在朱斌看來,數據開放程度不夠,仍是“互聯網+環保”發展的瓶頸。“環境在線監測的‘互聯網+’要求企業對數據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長天思源副總經理曾昭健也認為在線監測的布點還需要進一步鋪開。“目前佛山一些傳統行業像家具、造紙、印染仍缺乏在線監控。”
除了加大環保數據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加強不同數據之間的關聯分析,也能進一步擴大數據分析的價值。例如《穹頂之下》,制作方將燃煤燃油數據、霧霾數據、氣象數據、經濟發展數據等關聯起來,然后嘗試尋找霧霾產生的原因。
在大數據的挖掘、關聯分析方面,南海有著先天之便。去年5月30日,南海區成立數據統籌局,希望利用政務大數據,提升政府管理效率。未來,能否將氣象、環保、國土、衛生等多部門數據進行關聯,尋找治理環保更有效的方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