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資并購,工程機械行業出路何方?
從兩會前的民間反對,到兩會期間前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公開提出“要謹慎對待壟斷性跨國并購”,徐工改制又再次陷入迷局。如果排除了外資,那么徐工改制的出路在哪里?
徐工不會是最后一個遇到類似問題的企業,那么在引進外資的路上,我們到底應該怎么走?
王志鋼:
因勢利導、積極應對、正確梳理
從中國目前改革開放的狀況來說,引入外資是肯定的,但是對外資并購應該怎么看,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首先要站在如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高度來看,千萬不能僅僅從狹隘的民族情感出發。
怎么看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問題?比如徐工,屬于國家經濟命脈企業嗎?過去我們在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的處理上,比較粗糙和匆忙。在地方,如果有涉及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應該由國資委來管理,因為讓地方政府承擔關于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經濟命脈的責任,這不太公平。
因此,我認為應該從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盤棋出發,盡快出臺《反壟斷法》,對一些敏感行業進行管理。或者建立一個職能機構來負責研究和管理該事務,并制訂詳細的管理辦法。
作為國家來說,首先應該清楚哪些行業企業不能被外資并購,要采取哪些措施來防范外資企業的惡意并購。第二,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和政策,并對這些外資并購項目進行審核。第三,企業在具體并購時,政府從監管的角度,監督企業如何談判,哪些方面是不能讓步的,哪些是可以讓步的,合作要有先提條件。以徐工舉例,在與外資簽署協議之前,應該對企業無形資產的評估進行規定,比如企業的技術力量、渠道、營銷網絡和品牌影響等。其次,將徐工的其他產業進行剝離,不至于造成企業體系的破壞。第三,在合作的基礎上,要求外資必須將技術留在合資企業里,將外企的先進技術本土化,或者設置一些附加條件,比如必須幾年完成一次技術升級等。
鑒于此,我們應該站在因勢利導、積極應對、正確梳理的角度。保護應該保護的行業,放開應該放開的行業,并制訂相應的政策法規,主動應對外資的介入。
對于優勢行業進行扶持,弱勢行業不妨讓外資介入,通過開放來迅速提高我們的水平。營造有保留、有開放的經濟環境,使企業能夠根據規則運作。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企業自主創新體系。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投入,不光要給國有企業投入,還要給民營企業投入,提高產業競爭力,達到社會進步,這是最終目的。
不能否認并購對促進產業升級有著巨大好處,當然不是所有的并購都是成功的,因此從政府的層面應該能夠把握和控制外資介入的節奏和程度。
機械制造行業是中國工業的傳統行業,長期處于一個較落后的狀態,因此要趕上國際先進的技術水平,并購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工程機械企業實現全面贏利的企業并不多,因此,可以利用外資在全面盤活企業的同時,帶動企業的產業升級,縮短我們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時間。
鄭賢玲: 建立本土企業聯盟,對抗外資
我認為現在這個行業最大的問題在于政府和企業家的心理障礙,認為外來的和尚就會念經,外國的經就一定好。但實際上,隨著這十年來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工程機械企業已經擁有了一定優勢,我們的產品不僅出口第三世界國家,在出口比重中,很大一部分是出口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因此,如果不把企業家和地方政府的心理問題疏通的話,那么我們的民族工業就要面臨一個很危險的境地。民族工業首先要建立在企業家的健康的心理之上。
現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出口做的非常好,比如安徽合力,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長,中國制造正在逐漸被國外所認可,所以我們的發展并不是一定要依賴國外的資金。以山工為例,在卡特彼勒進駐以后,有什么樣的大的起色嗎?沒有。相對徐工來說,凱雷又能有多大的建樹呢?
現在卡特彼勒正與廈工進行談判,一旦卡特彼勒收購了廈工,那么對于整個行業來講,就意味著中國競爭格局的大轉變,我們在中國本土市場上的優勢將喪失殆盡。為什么不讓國內的企業來收購國內的企業,營造一種相對來講比較健康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環境呢?
這既不是單純的民族情結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的問題。如果一旦讓外資控制了我們的行業,那么他們必然要將我們的企業放在其全球戰略的角度來考慮,那么今天很有希望在世界稱強的企業就有可能就此淪為外資產業鏈中的棋子,將很難再翻身。
因此,我認為,應對外資并購,可以從國有企業相互持股開始。以現在沃爾沃要收購臨工來說,能不能讓我們國內的企業來收購?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并不是完全沒有這個實力。既然要賣,不如賣給國內的工程機械企業,先不要計較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的問題。
因此,從政府的層面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將行業利益放在地方政府GDP考核的驅動下。中國并不缺錢,現在缺的只是機制而已。我們做這樣一個假設,柳工收購臨工,然后與廈工互相持股,那么競爭的格局就已經定下來了。我們的工程機械行業將非常健康,這就是我對這個行業的設想。
現在是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如果在這個時候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能夠站在保護民族工業,促進工程機械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那么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將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參與世界工程機械市場的競爭。這一步需要政府以及企業,還有企業家們從大智慧、大戰略的高度來看這個問題。
一旦國家的政策明確,阻止外資收購,行業協會可以利用這個時機,對行業進行重整,從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也可通過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使企業的職工、高管層擁有良好的回報,這一點不只外資能夠做到,中國企業也能做到。
打個比方,如果廈工和柳工合作,在這樣的基礎上,用兩三年的時間走出國門,去并購一家國外企業,這不是沒有可能。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一旦強大起來,那么就將在世界工程機械市場上占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如果我的設想能夠實現,那么這些企業將不僅擁有對抗世界級工程機械巨頭的實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塑造一個健康強大的工程機械制造群體。
目前在這些世界級工程機械公司里,十幾家就有四五家是虧損的,它們就是要依靠中國市場的繁榮來彌補其在全球的虧損局面。因此,對于中國政府以及中國企業來說,我們巨大的市場就是最好的談判砝碼。不需要把我們的企業也雙手奉送給這些外資。
現在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中國的挖掘機正在慢慢收復失地。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總有一天會像家電行業一樣上演中國制造取代外資制造的歷史。
而在企業核心技術薄弱的問題上,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國家級技術中心,來解決我們在關鍵部件上的弱勢問題。甚至可以由某個企業出資建設一家有利于全行業技術發展的國家級技術中心。或者從國家政府的角度對企業的技術創新給予政策支持,這樣也會在技術創新上帶動中國企業的積極性。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用理性的頭腦、長遠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要明白我們要的到底是什么?
王欽: 外資并購可以走無間道套路
關于外資并購的爭論,其潛在命題其實是關于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背景則是我們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一些部委直屬企業下放到地方政府,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利益與企業利益沒有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沒有處理好。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應該認識到一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經濟發展的狀況是不一樣的,同時各個國家的情況又不一樣。比如中海油對美國優尼科公司的并購,就遭到了美國議會的反對。所以,完全的市場化是不存在的,對于涉及國家安全的企業行為來說,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監管。
現在關于外資并購有兩種不同意見,但是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更好、更正確地利用外資,既融合發展,又提高自己。做生意不是非黑既紅,我們可以采用無間道的套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可以通過談判在細節上約束外資。
目前,這些外資企業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其對于中國市場的日益諳熟,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從攻關企業轉向攻關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受政績考核影響,大多會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而很難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也很難站在行業或者國家經濟安全的角度去考慮。
所以這之間就出現了多頭企業主體。地方政府對于企業有部分責任,國家對企業還有部分垂直管理,企業經理人屬于任命制,最后導致在與外資的談判中,企業主體不明確,無法從企業真正的利益和行業利益出發。
另外,我們很難對外資進行考察,比如并購徐工的凱雷集團,你很難了解凱雷背后是誰。因此,對于國家、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首先應該把自己的定位找準,然后再談如何利用外資。從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的角度去應對,對行業壟斷行為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對外資和企業的并購行為進行規范和管理。另外還應該對內開放,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國企改革。既要利用外資,又要在這個基礎上培養起我們自己本土的能夠與之抗衡的競爭對手。
所以對待外資并購不能一刀切,而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并購環境。同時健全企業管理者的激勵機制,可以考慮由國家設立產業基金來持有國有企業的股份,監督企業的發展,理順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