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并購實際并不多適當并購有利有效利用外資
編者按:外資并購增加是近年來經濟領域的一個新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如何全面看待并購問題?"直面外資并購"這組報道,試圖對并購問題做一些深入分析。
對外開放是我國基本國策,更加主動地整合全球資源,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是新時期提高引資水平的題中之義。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的方向,繼續堅持利用外資的方針,以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
外資并購實際并不多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來華發展,我國利用外資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其中,外資并購漸呈熱潮:美國投資巨子凱雷高價收購徐工,世界鋼鐵龍頭米塔爾、阿賽洛分別入股華菱管線和萊鋼,加拿大漢埔收購東方熱電股份,德國舍弗勒收購洛陽軸承,最近又有法國著名廚具制造商SEB收購蘇泊爾集團。雖然有些是欲購未果,但每一起并購案,都備受關注;每一起并購案,都引發了激烈爭議。
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0余年,基本以合資、合作、獨資等新設投資為主,但這兩年,跨國公司開始在國內重化工業、基礎材料業、消費品生產等領域大手筆收購,僅在啤酒行業,就有世界最大啤酒企業AB收購哈爾濱啤酒、蘇格蘭紐卡斯收購重慶啤酒、荷蘭喜力參股粵海啤酒等大型并購案,比利時英博集團更是以近59億元買下福建雪津啤酒100%股權,收購價比凈資產溢價8倍。
跨國公司對我服務業的并購投資也在提速。中銀國際董事兼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中國加入WTO過渡期的逐步結束,使跨國公司有心向我服務業伸出橄欖枝,特別是在金融、保險、旅游、商業零售等行業,跨國公司多傾向于以并購方式投資,典型的如匯豐參股交通銀行、德勤并購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美國新橋收購深發展股份、摩根士丹利收購永樂家電等。
然而,盡管外資并購表面上很熱鬧,實際數量和交易額并不多。權威部門統計,目前并購占全國利用外資比重至多不超過5%,即使是看似并購正酣的制造業,其并購投資的比重也不足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的1/10。
跨國投資的一種新潮流
當前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增勢不減,去年猛增到9000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的金額達到歷史最高紀錄。與此同時,國際直接投資日益多樣化,跨國兼并與收購成為一大主流。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額中,以并購方式進行的投資占80%以上。2005年,全球企業并購交易總額近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0%。這當中,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步入跨國并購行列,并購個案金額明顯增升,并購領域愈加寬泛。
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內企業實力普遍偏弱,跨國公司即使想并購,也難覓合適對象,況且并購投資對東道國市場和法律環境要求甚高。今天,外商對華并購投資意愿增強,大批中國企業通過并購進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活躍在國際經濟舞臺上,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進步。
外資并購是繞不開、躲不過的,它的到來有著客觀必然性。既然我們不能置身經濟全球化的門外,那么一樣不能拒斥外資并購的國際潮流。判斷并購的利弊,不是取自某個企業、某個產業外資與內資的比例,而應立足于企業和產業的長遠發展。只要企業在外資進入后整體實力壯大、水平提高,那就是利好。關鍵是看自身在并購中確立什么位置、會有哪些作為。
適當并購有利于有效利用外資
20多年來,利用外資作為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加快形成開放型經濟方面功不可沒,這是不爭之實。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
外資企業僅占全國企業總數的3%,但已成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最活躍群體。據商務部統計,僅"十五"期間,我國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約30%,創造了全國1/3工業產值;上繳稅收年均增長22%,占全國稅收總額的1/5以上;進出口年均增長34%,占全國外貿總值的55%;外企直接就業人員逾2500萬人,占全國城鎮從業人口的1/10以上。
吸收外資是利用全球資源的主要載體,美、英既是全球資金供給最充分和對外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近幾年,在各國投資政策中,利于吸引外資的內容逐年增加,南亞、東亞、拉美和中東歐國家千方百計加大力度吸引外資,一些國家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類似于我國前些年的情況,對外資產生了較強磁力。
我國吸收外資雖已連續15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但從人均吸收外資、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占GDP的比重等指標來看,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國現有國內資金和外匯儲備較為充裕,但從發展水平看,眼下吸收外資不是因為國內沒有資金,而是要吸收資金流動中承載的各種競爭力和效益、擁有的有效資本和技術創新能力、造就的高素質人才、帶來的市場和就業機會。
作為利用外資的新形式,并購具有若干先天優點,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良機。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研究,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活動的首選地,高達62%的跨國公司把中國視為未來幾年的最佳海外研發地。由于競爭激烈,市場力量助推外資上水平的基礎業已形成,可以預見,在并購中,外資將搭載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這將進一步促進我國體制改革和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也使國內企業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面利用跨國公司的產業分工體系和全球營銷網絡,把我們的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競爭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專家指出,并購的另一大好處在于:我國生產能力過剩仍較嚴重,如果還一味讓外資鋪攤子、建新廠,會導致產能過剩更為突出。相對于其他投資方式,跨國公司的并購可以更有效地增強產業集中度,重組內外部資源,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使外資成為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引擎之一。
許多跨國公司意在并購國內一些行業的龍頭企業、優質企業,"買就買最好的"。對此要有一個客觀認識。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本性,"優中選優"、"強強聯合"向來為跨國公司所鐘情。我們的企業進行海外收購時,也同樣會遵循這條游戲規則,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中化收購澳大利亞最大乙烯生產商凱諾斯、中集收購荷蘭大物流商博格、中海油收購尼日利亞主要油氣田等,莫不如是。
任何國家經濟的崛起,都需要吸納整合不同的資源。利用外資包括跨國并購是一場立足雙贏的博弈,當跨國公司把中國企業納入其全球經營版圖中,我們也把跨國公司的資源融入中國經濟體系中。更加積極地吸納全球資源、更加主動地整合全球資源,是新時期提高引資水平的題中之義。(記者 龔雯)
來源:人民日報